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魅力松溪 > 湛卢文化 > 正文
民间艺术⑧ 活跃在松溪民间的江西路
2025-10-31 09:46:23 来源: 史志松溪  责任编辑: 陈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讲好松溪故事,松溪讲习班将通过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宣传党史知识,弘扬地域文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松溪的“民间艺术”。

“江西路”,是赣剧在我县的别名,因为这一戏曲剧种是由江西流入,故此,本地群众称之为“江西路”。至于何时流入,目前由于史料缺乏,不易确定,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解放前,“江西路”一直是我县剧坛的主宰。其剧目甚多,除一些折子戏外,绝大部分是完整的本戏。如今还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满门福》《二度梅》《白门楼》《三宝记》《打鸾驾》《白扇记》《合玉杯》《东吴招妻》《徐庶别主》《打鼓骂曹》《大破洪洲》《水满金山》《狸猫换太子》等。

“江西路”的脚色行当,表演程式比较规范,唱腔与赣剧相仿,属弋阳高腔一类,唱、念、道白用江西话,本地叫做“土官话”。演员全部都是男的,旦角也由男的扮演,旦唱小嗓,生唱高腔。其后台乐队弦乐以高胡为主(一般用京胡),打击乐锣鼓及吹奏乐唢呐必备。

“江西路”在我县渭田、溪东,花桥等乡镇及旧县乡的船坑、黄沙,郑墩镇的源头、青山等地广为流传。因为学戏的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乡里子弟”,故人们也称“江西路”为“子弟戏”,叫演“江西路”的戏班为“子弟班”。 

“做过婿,学过戏,死了没晦气”,这是我县民间广为流行的一句话。可见,当时演“江西路”是何等时髦,人们是多么的向往。事实也是如此,每年春耕过后,都有好几个村子争先恐后把教戏师傅请进村里排戏。学戏的“子弟”们,除供师父伙食、工钱外,还自动凑钱购置“戏担”(即:服装、道具),购不起“戏担”的,也不惜高价向外村租赁。师父在一年内要教会四台戏(每台一个“正本”,一个“杂出”)。师父教戏时,剧本是不公开的,也没有曲谱,只是根据不同角色,分别将唱段、道白“开”给演员,逐句逐段的“死”教,“子弟”们跟着“硬”学。教戏的师父不教演奏,乐队还得另请师父。因此,往往许多“子弟班”演戏时得向别村“租”乐队。要出戏,必须先经过“穿衣”(相当于现在的“彩排”)。“穿衣”定在农历十月二十四日。为什么要定在这一天呢?老艺人说,十月二十四是“戏神”田公的生日,这一天“穿衣”最吉利。古代戏班确有立“戏神”之举,这是班规。民间传说戏神是唐玄宗。

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沉湎酒色,溺于声乐,尽管他治国并不擅长,但善于羯鼓,对声色犬马的玩好却很内行。宫中排练歌舞,他穿起舞衣,亲自教演调度,在玩赏歌舞百戏方面确是出类拔萃。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在我国早期戏剧史上是最繁荣兴盛时期。旧时代的戏剧界对唐玄宗是很迷信的,把玄宗称为戏神,甚至为他立神位,借香火,向他顶头膜拜。那么“江西路”的“戏神”怎么推举“田公”呢?经与老艺人商酌、琢磨,又查阅有关资料,幡然得知:不同剧种所供戏神也不同;“田公”,即弋阳腔戏班所供奉的祖师;青阳腔戏班所供戏神为“田、窦、郭”三位神仙。“江西路”属弋阳腔戏,与青阳腔又有着渊源关系。因此,“江西路”教戏师傅立神牌,牌中写着“田窦卓(郭)公三大元师”两旁分别写着“开音童子”、“蹈戏郎君”等字样,不无道理。

“江西路”在我县群众心目中有着广厚的基础。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迫切,自发组织的“子弟班”,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遍布全县。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为戏曲改革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以后,农村基层组织对地方戏开始重视,不少地方由大队集体出面组织“子弟班”,派专人到上海、温州、杭州等地用集体的资金购置道具。例如渭田公社的溪尾大队,在1964年就花费了7000多元,到杭州办了一套崭新的“行头”。其蟒、靠、帔、官衣、褶子五大类,质地都十分讲究;帽、盔、鞋、靴、仪仗、兵器、銮舆、翎子,扇子等都很齐全。溪东公社的雷厝,举上、古衕、周墩,祖墩公社的坑口、登山,郑墩公社的郑墩等大队俱乐部也都购置有“戏箱”。六十年代初期是“江西路”在我县的鼎盛时期。许多农村干部也都是“江西路”的演出骨干。在那时,逢年过节,高亢激越“江西路”的戏曲乐声,就在村村落落、崇山峻岭间萦绕盘旋。

文化大革命时,“江西路”与其他民间戏曲一样,惨遭蹂躏。人们眼看着剧本付之一炬,戏箱化为灰烬,只得摇头叹息。山区的人民,不能没有戏看呀!要看戏就得翻山越岭,花钱进城,进城看的也只有那八个戏。多腻人呀!1974年3月的一天,渭田公社东边大队文艺宣传队,用“江西路”移植京剧《红云岗》,在公社会场演出。那天刚好公社召开三级干部会,干部和群众听说出演“江西路”,早早就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开演时,观众不爱看台前表演,却一致要求将“麦克风”移到台后二胡边,专听曲调。席间的许多观众,其中不少是上了年纪的生产队长、大队干部,都不约而同地随着二胡声哼了起来。可见,人们是多么喜爱“江西路”呀!

十年动乱结束,“江西路”又获得了生机,各地纷纷恢复了“子弟戏”。1976年春节,就有15个大队演出。溪东公社5个大队就有4个大队演“子弟戏”。花桥公社九蓬桥村一个生产队,只有几十户人家,每家每户一人参加演戏。在演出的那天虽然十分寒冷,可是全村男女老少围着数堆炭火,看着台上自己的亲人演戏,那种场景,那样的感情,真是难以言表!目前,连一些偏僻的山村,如溪尾的小剧、源头的桐畲,都在请师父排戏。更为可喜的是登山、郑墩两个大队的女青年也参加演“子弟戏”,大胆地打破“江西路”男扮女装的历史印记。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