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微露,渭田镇溪尾村的青石板路上还凝着薄霜,一阵铿锵有力的呐喊便穿透薄雾,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陈拳代表性传承人周培珠身着练功服,带领弟子演练拳法,此起彼伏的“哈!嘿!”呐喊交织,仿佛将千年前武者练兵的场景复刻眼前,奏响穿越时空的武道交响。
“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道出了松溪与武术的深厚渊源。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松溪湛卢山铸成 “天下第一剑”——湛卢宝剑,不仅以“精而不饰,巧而不炫”的特质成为兵器传奇,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尚武崇文的种子。千年流转,木陈拳、伏虎拳、湛卢剑术,如同三条坚韧的脉络,在松溪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生机。
木陈拳又称“打青狮”,包含耍大刀、流星锤、四门拳、九下手等十多种招式。令人称奇的是,武者们使用的器械多是生产工具——木刨、铁刺、流星锤等日常用具在他们手中化作虎虎生风的武器。“这些器械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周培珠一边演示动作一边介绍,“木陈拳自1899年传入我们村,至今已传承一百多年。” 说话间,一位村民兴致勃发,随手抓起长木凳挥舞起来。长凳在他手中时而如长枪突刺,时而似大刀劈砍,围观众人连连喝彩。这种融入日常的传承方式,正是松溪武术生生不息的秘诀。
溪尾村的拳声尚未停歇,三十公里外的祖墩乡山源村,伏虎拳的“呼啸”已在山间响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伏虎拳代表性传承人叶武彪正带领年轻弟子演练拳法,拳、掌、指、爪变幻莫测,劈、打、抓、戳环环相扣。“伏虎拳刚劲勇猛、实用性强,招式中还包含五点梅花棍法。”叶武彪说道。年轻弟子紧随其后,拳风棍影间,百年武脉得以延续。
而作为松溪武术的代表,湛卢剑术更是一颗璀璨明珠。在城区的文化广场、公园空地,每日清晨都能见到习剑者的身影。湛卢剑术发力刚劲、劈斩自如,劈、斩、刺、抹剑剑精准,马步、弓步、虚步、垫步步步为营。“湛卢剑术既是一种健身方式,也是一个竞技项目,在松溪很受欢迎,已融入百姓日常健身运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湛卢剑术代表性传承人陈理元手持长剑,缓缓演示“劈剑”招式。 巍巍湛卢山,潺潺松溪河。木陈拳的质朴、伏虎拳的刚猛、湛卢剑术的飘逸,共同构筑了松溪崇武励志、强身健体的文化基因。这些传统武术不仅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更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 鼓声再起,拳风又至,剑光与晚霞交相辉映,属于松溪的剑影拳风,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武道精神,也守护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夏慧颖 徐娜菲 叶建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