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回家乡来 助乡村兴】周其军:“菌”临乡野助振兴
2025-10-27 10:25:35 来源: 松溪县融媒体中心、溪东乡  责任编辑: 王俊杰  

秋意渐浓的溪东乡举上村,褪去金黄的稻田里,没有了往日的空旷——一列列整齐码放的菌棒如绿色“方阵”般铺开,在微风中透着勃勃生机。田埂边,一位身着深色外套的年轻人正俯身查看菌棒的出耳情况,指尖轻触木耳的温湿度,眼神里满是专注。他就是周其军,一位从城市回到乡村的“95后”,正用一朵朵饱满的木耳,在故土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

时间倒回2020年,彼时的周其军还在城市里奔波,从事着共享单车运维工作。“每天骑着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工作漂泊不定,心里总少了份踏实感。”回忆起当初的选择,他语气坦诚,“一边是对家里老人的牵挂,总想着能多陪陪他们;另一边,也不甘心一直在外打工,想回老家试试,看能不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正是这份对家庭的惦念与对故土的期许,让他毅然收拾行囊,回到了熟悉的举上村。

可初回乡村的日子,周其军也曾陷入迷茫。村里传统的水稻种植效益有限,想尝试新产业,却又苦于没有经验、没有方向,看着眼前熟悉的土地,他心里满是急切。转机出现在一次和朋友的聊天中——当听到朋友说起浙江一带木耳种植已形成成熟产业,且市场需求稳定时,他突然眼前一亮。“我们举上村稻子收完后,田里有大半年时间是空着的,这不正好能接上木耳的生产周期吗?”“稻耳轮作”的想法在他脑海里逐渐清晰,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能拓宽增收渠道,这份“不闲置”的希望,让他坚定了投身木耳种植的决心。

只是创业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启动资金的难题率先摆在面前:每个菌棒成本两块多,要想形成一定规模,至少需要四万棒,算下来近十万元的投入,几乎要掏空他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紧接着是技术门槛,从菌棒的接种、灭菌,到后期的打孔、控温、保湿养护,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学问,对毫无种植经验的周其军来说,全是“陌生领域”。更让人头疼的是场地问题,木耳种植需要通风、避光的合适场地,协调村里的土地、搭建种植棚,又让他跑了一趟又一趟,磨破了嘴皮。

但这些困难,都没让周其军打退堂鼓。他咬着牙把全部积蓄投了进去,又一次次找村干部、村民沟通,终于协调到4亩合适的田地;为了掌握技术,他专门跑到浙江龙泉的木耳种植基地实地学习,白天跟着农户在田里忙活,记录下每一个操作细节,晚上就整理笔记,还主动加了当地种植户的微信,搭建起“跨省技术后援团”,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随时请教。

就这样,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他一点点摸索,硬是靠自己的韧劲,掌握了全套木耳种植技术。 如今,走进周其军的木耳种植田,只见菌棒上冒出的木耳厚实饱满,透着新鲜的光泽。“今年种了约4万棒,预计能产6000斤木耳,按现在的市场价算,年产值能有20万元左右,净利润差不多10万元。”说起收成,周其军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比起之前单纯种水稻,一年能多赚五六万元,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自己的日子好过了,周其军没忘了身边的乡亲。看着他靠种木耳赚到了钱,村里有几户人家也动了心,上门向他请教经验。他从不藏私,把自己摸索出的种植技巧、采购渠道、销售方法都一一分享,还主动邀请大家去他的田里参观学习。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有四户村民加入了木耳种植队伍,全村的种植规模扩大到10亩,年产量能超过万斤。“现在我们几家经常凑在一起交流种植心得,遇到问题一起想办法。”周其军说,看到大家一起增收,比自己赚钱还开心。

从城市运维员到田间新农人,周其军的脚步,映照着无数返乡青年的归乡初心。他以勇气破局,用实干让菌棒在沃土扎根,更以分享的温度,点亮乡邻的增收路。如今,举上村的田垄间,一朵朵木耳正舒展身姿,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林云洁 季蔚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