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便有礼乐之邦之誉。《诗经》写道:“我有嘉宾,鼓乐吹笙”,礼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松溪居民多数是中原南迁氏族之后,社会风尚保留着中原文化的特色,崇尚礼乐教化作用。 旧时,松溪民间婚嫁、寿诞和重要节日庆典都要张灯设乐,以烘托热闹欢快的气氛。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民间就产生了音乐的结社——曲案和乐帮。二者虽然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乐队,但其组团目的、活动范围却迥然不同。 一、曲案 案是旧时民间的结社,城关有众多各式各样的案,其性质和现代的协会相似。曲案是中层社会喜爱音乐的人士自发组合的社团,他们制定章程,选出负责人,活动经费自筹,定期集中练习演艺,并在节日或适当场合对外演奏,他们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为了切磋乐艺,自置乐器到曲案参加弹唱,自娱自乐,不以营利为目的,节日或喜庆对外演奏均不收酬金。 清末民国初年,松溪城关成立了一个曲案,成员有二十余人,首领是松溪知名人士何光钊,当时地方著名乐人董四牯、何招培、陈显洪是其主要骨干。他们自筹资金购置了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箫笛锣鼓等多种乐器,以九曲巷何厝大院为基地,经常集中演练。最初他们演奏地方戏曲江西路、民间小调,后来发展也唱京调。每当元宵之夜或八月十五中秋夜都有公开献艺演奏,院内设案桌,围以红缎桌幔,桌上红烛高照,坛香绕缭,古雅庄重。加上他们技艺纯熟,乐音优美,引来许多群众欣赏观看。曲案的活动培养了一批民间音乐人才,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何光钊之子何昭凤就是在父亲熏陶培养下成长为地方著名的琴师。在他们的带动与影响下,民众对音乐兴趣也增加了,街坊闾里悠扬的琴声不绝于耳。至今九曲巷何厝大院还遗留当年曲案使用的案桌、琴台等器物。 除此以外,水东街也有一曲案,为首的艺人名李光茂,成员只有十余人。他们也是自备乐器集中在一起练习。每逢佛诞或人家寿庆,东家常请他们去演奏或唱堂会,除酒宴款待外别无酬报。 解放后曲案解散,演唱活动中断。文革之后,城关京剧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京剧票友协会。该协会的琴师何永柏,就是当年城关曲案首领何光钊之孙,著名琴师何昭凤之子,他深入研究琴艺,拉得一手好京胡,京腔京调韵味十足,技艺精湛,为本县乐人所推崇。至今该京剧票友协会还常在节日文艺晚会上演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