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侨华人版整版报道点赞福建侨务工作!头条刊登《福建践行“大侨务”观念、发挥侨资源优势——打好新时代新“侨牌”》通讯,聚焦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大侨务”观念、打好新时代新“侨牌”座谈会精神,借助侨力、打好“侨牌”;“专家谈”栏目刊发《“大侨务”观念为中国侨务工作提供遵循》。 福建践行“大侨务”观念、发挥侨资源优势—— 打好新时代新“侨牌” 本报记者 廖文根 施 钰 严 瑜 李嘉宝 2025年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部分营员在开营式现场合影。朱 婷摄 海外华文作家走进福建侨厝。朱 婷摄 福建省晋江市的梧林传统村落是典型的闽南侨村,保留着众多侨厝。杨百欣摄 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的足迹。 作为侨务大省,福建拥有一份宝贵资源——遍布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万闽籍乡亲。如何借助侨力、打好“侨牌”,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道重要命题。 1995年,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大侨务”观念的确立》署名文章,提出“大侨务”观念。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近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大侨务”观念、打好新时代新“侨牌”座谈会在福州举行。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表示,以“大侨务”观念为代表的重要理念和探索实践,有利于我们在循迹溯源中学思践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联络联谊 凝聚侨心 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也是著名侨乡,老侨厚重、新侨活跃,华裔团结、侨心凝聚,侨智丰富、侨力强劲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闽籍华侨华人无论走到哪里、走得多远,始终心系桑梓、爱国爱乡。 正如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连小敏所说,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也是著名侨乡,老侨厚重、新侨活跃,华裔团结、侨心凝聚,侨智丰富、侨力强劲。 近年来,福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适应新情势、新变化,以务实举措凝聚侨心、汇聚侨力。 从推动嘉庚教育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帮助海外侨胞寻根谒祖、联络亲缘;从打造“闽侨会客厅”、组织开展闽侨精英故乡行等活动,到用好同乡恳亲大会等各类涉侨联谊平台……一条条情感纽带跨山越海,让万千侨心与故土同频共振、越贴越近。 今年4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及各级侨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第64届旅日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在福清举办。“‘大侨务’不是‘小圈子’。”参与此次恳亲大会筹办的旅日闽籍侨胞、世界福清社团联谊会常务副主席王锐铭深有感触。他表示,只有跳出“地域侨”的局限,融入“全球侨”的格局,才能更好地发挥侨的独特优势,为新福建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侨界力量。 回望过去,无论是抗战硝烟中,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抑或改革开放以来,闽籍华侨华人参与支持祖(籍)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热情始终饱满高涨。 2014年10月,在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11年过去了,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仍然清晰记得信中的殷殷嘱托,这也成为多年来指引他工作的“航标”。“融入‘大侨务’工作格局,涉侨校友会大有可为。要做到心中有侨,发挥己长。”年过九旬的任镜波,风趣地称自己是90后义工。积极宣讲“嘉庚精神”和闽侨文化、热心集资助学……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闽侨情怀与担当。 “相信曾祖父看到这一切,也会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倡导的凝聚侨心、汇聚侨力、造福家乡的精神在今天依然薪火相传。”陈嘉庚先生的曾孙陈铭说。常年奔走中外之间的陈铭回望家乡变迁,感慨万千:“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共同参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福建也保留了深厚的文化根脉,让海外乡亲始终与家乡保持情感联系。” 引资汇智 发挥侨力 福建积极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不断将“侨”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多年来,福建积极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不断将“侨”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学理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的父亲施恭旗从菲律宾回到中国投资兴业。1996年,施学理选择定居中国,由此开启与中国发展深度融合的近30年历程。多年来,福建得天独厚的农业多样性资源为上好佳发展健康食品产业提供了丰富“养分”。当地政府在连接海外乡亲、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更让上好佳等侨企获益颇多。 由马来西亚华商郭鹤年创办的嘉里集团,在福建省累计投资约122亿元人民币,涉及酒店、房地产综合体开发项目、大型粮油生产基地等多个领域。 作为华裔新生代,香港嘉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孔华目睹了父亲郭鹤年将企业发展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也对如何在中外经贸往来之间搭建桥梁有着自己的理解。“华裔新生代能贡献的不仅是资金和人脉,还有创造力和多元化的国际声量。”郭孔华认为,成长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华裔新生代,有责任成为沟通中西方的纽带。 近年来,在吸引更多海外华侨华人赴闽投资兴业的同时,福建也借助侨胞之力加速闽企出海,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形成闽侨联动的双赢格局。 在肯尼亚各地的许多超市,来自福建晋江的食品、鞋服、洁具等逐渐成为当地消费者青睐的热销产品。从去年开始,肯尼亚中国总商会常务副会长施明炜与家乡晋江的政府部门积极对接,在优质“晋品”与非洲市场之间建起一座桥梁。 “目前,我已与肯尼亚四大连锁商超和四大电商平台建立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打通‘晋品’进入肯尼亚市场的渠道。下一步,希望能丰富出口产品品类,帮助更多‘福建优品’打开非洲市场的大门。”施明炜说。 作为“侨三代”的福建帝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钦泉,致力于推动福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10年前,高钦泉从海外学成归国,回到家乡创新创业。“现在,我们公司在海外投放的产品收入已占总收入的60%至70%,主要用户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高钦泉说,回国后,他亲眼见证了家乡福建福清打好“侨牌”,当地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跃升为全国百强县,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将个人事业融入家乡发展的信心。 原福清县副县长陈青松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表示,“大侨务”观念源于丰富的一线实践与深刻思考,将持续指引侨务工作者薪火相传。 留住乡愁 增进认同 福建保护华侨历史遗存,弘扬侨乡文化,在守住老一辈华侨华人乡愁记忆的同时,也与海外华裔新生代建立更紧密的情感纽带 “侨”与“乡”的双向奔赴,源自血浓于水的乡情羁绊。近年来,福建保护华侨历史遗存,弘扬侨乡文化,在守住老一辈华侨华人乡愁记忆的同时,也与海外华裔新生代建立更紧密的情感纽带。 在福建泉州晋江市池店镇御辇村,由印尼华侨于1957年建造的侨厝“奕佰楼”仍存当年风貌,这栋充分融合闽南传统与南洋风格的红砖白柱“番仔楼”常引人驻足。 而就在3年前,“奕佰楼”传统风貌建筑被列入拆迁计划,侨胞和周边群众向晋江市政府、晋江市侨联写信请求关注。“接到反映后,经过初步调查,我们立即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办案的晋江市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杨惠萍介绍,该院会同晋江市侨联走访自然资源、文旅、住建部门和属地政府等单位,数次召开磋商会议,厘清保护监管责任。最终,“奕佰楼”被鉴定归类为“应保尽保”建筑,并被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有序管理。 “凝侨心暖侨情,我们不断增进侨胞的情感认同、根脉认同。”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介绍,晋江把根脉守护作为重要纽带,推进“刺桐侨厝”行动,活化保护利用涉侨历史建筑656栋,打造6个侨乡文化名镇、8个文化名村、17个侨史馆,守住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同时,积极把为侨服务作为重要抓手,出台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权益司法协作保障机制,保障涉侨文物、土地、企业发展等合法权益。 故土难舍不离乡情,福建推进制定华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促进侨村侨厝保护传承、活化利用规范化、法治化;根脉延续生生不息,福建推进“闽籍华侨华人寻根工程”,同时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华文教育联盟,持续增进海外闽籍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归属感。 “以前听长辈说‘福建是我们的家乡’,那只是故事里的地方;现在走过三坊七巷,我好像真的找到了‘家’的感觉。”今年5月至6月,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在福建举行,营员柯家嵘在活动感言中如是写道。学习中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祖籍地的过去与现在……截至2025年5月,该夏令营已举办21期,累计参与师生1.6万人次。 “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文化基础。福建长期以来就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省份之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庄国土说,华侨华人熟悉住在国的文化、法律、风俗等各种情况,能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往,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用心用情用力、做深做实做细侨务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汇聚澎湃动能——福建与海外闽籍华侨华人正携手写下更多美好篇章。 ▶▶▶数读福建侨情 ▷ 2000多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引进侨资项目企业3.8万多家,实际利用侨资超过1200亿美元,约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0%。 ▶▶▶数读福建侨务 ▷ 为鼓励侨胞回乡投资兴业,福建先后出台20条促进外贸发展措施。 ▷ 作为中国侨智发展大会重要成果之一的“侨智汇”平台已吸引5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注册,促成87个合作项目落地。 ▷ 用好世界闽籍社团联谊大会、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联谊平台,开展“海外重点家族故乡行”等活动,促成重点家族成员500多人次回乡交流。 ▷ 在海丝中央法务区福州片区,“侨胞法务之窗”平台累计接待侨胞咨询30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近3亿元。 ▷ 为破解“洋留守儿童”等现实难题,福建已累计为1093名持外国护照的未成年人办理国籍认定及落户手续。 ▷ 持续开展“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等活动,近5年共举办60多场次,近3000名华裔新生代赴闽参访研学。 “大侨务”观念为中国侨务工作提供遵循 李明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超过6000万,足迹遍布全球。他们既与祖(籍)国维系着与生俱来的血缘纽带与乡缘亲情,又以住在国公民或侨民的身份,在当地社会兢兢业业、扎根奉献。 长期以来,中国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侨务工作体系,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不仅精准定位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住在国之间的多元关系,更在激发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引导其发挥融通中外的多重作用上成效卓著。 30年前,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发表题为《“大侨务”观念的确立》署名文章,提出“大侨务”观念,指出“新时期的侨务工作要打破地域的界限,跳出侨务部门的范围,使之成为党和各级政府的大事,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的大事”。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侨务工作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华侨华人为桥梁纽带,精心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沟通联结的多元通道。以经贸领域为例,众多侨商、华商既积极通过“卖全球”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各地,又主动通过“买全球”将各国名特优产品引入中国市场。这些实践不仅助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顺畅地接轨,也构建起华侨华人与中国以及住在国共赢的良好格局。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博弈,各国对国际移民的价值评判差异及其衍生的政策分野,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大侨务”观念的确立和践行,对这一议题作出中国回答:一方面,坚持审时度势,推动侨务工作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时代使命深度契合,确保侨务实践既立足中国本土需求,又服务全球治理大局;另一方面,以华侨华人为重要纽带,积极促进中国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民间友好往来,推动多元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交融中共存,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助力世界共同发展注入独特的“侨力量”。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植根于中国独特侨情、历经实践检验的“大侨务”观念,在历史进程中持续丰富完善,不仅为中国侨务工作提供了遵循,更以鲜活的实践形态,为破解全球移民治理难题贡献了兼具中华文化智慧与现实意义的“中国方案”。 (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