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闻名的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黄埔出身的国共两党爱国军人,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战功。 1939年6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第三年,大批国土沦陷。国难当头,国民党军训部决定在福建动员三千知识青年报考军校,并在建瓯设立一个闽北考区。在这种形势下,松溪一批热血青年刚从建瓯中学、培汉中学及松溪师范毕业,便怀着满腔抗日热情,毅然投笔从戎。当时,共有十个松溪青年去报考,八人考取,并于1939年8月15日正式接受通知入伍。这八人是:谢肃功、李作仁、李德禄、李国栋、叶向荣、蔡长金、杨芳隆、李德才。 他们入伍后,先到长汀入伍生团受训了三个月,再次进行体检和考试。杨芳隆(渭田乡巨口村人)在体检时发现肺病,被退回来。其他七名松溪青年按考试成绩进行分科分校,谢肃功、李作仁分到成都本校化学兵科(又叫特科);李德禄等五人分配到武岗二分校步兵科。由于抗战紧张,当时交通几乎瘫痪,他们只好步行,绕道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入四川,走了两三个月,于1940年初到达成都纳溪和武岗,正式开始军校生活。 据谢肃功回忆,到达成都本校后,又进行一次考试,按成绩高低分甲乙丙丁四个组。谢肃功成绩好,分到甲组,李作仁在丙组。一些学生受不了艰苦的军校生活,半途擅自离校出走。李作仁入化学兵科仅几个月,便离校出走了。该期化学兵科经过三年培训,谢肃功所在的甲组及乙组于1943年6月毕业,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武岗二分校步兵科学习两年,李德禄、叶向荣、李国栋、蔡长金、李德才等人是1942年毕业的,为黄埔军校第十七期。 这几个人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人生结局也各不同。 谢肃功,松溪城关人,出身平民家庭,从小刻苦读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军政部化学兵总队部任少尉见习参谋、见习副官,半年后正式调化学兵第14团第3营任排长,以后逐级提升,到了1949年6月升为营部指挥连(第7连)上尉连长。抗战后期,化学兵总队下辖的四个化学兵团有两个开赴中缅边境,两个团驻防川南泸州叙永一带,主要任务是守卫这一地区的空军基地和保卫国际运输线。抗战胜利后,他对打内战感到厌烦,1949年10月1日随部队宣布起义。后又调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第二炮校任连级教员,1952年从部队转业回松溪,在县人民政府当干部。 李德禄,松溪城关人,1942年初武岗二分校步兵科毕业,为黄埔十七期同学。先是分配到国民党远征军特务连任参谋,为罗卓英、孙立人部下,曾参加湖南长沙、江西上高等抗日战役;抗战胜利后一度转入青年军。1948年曾回松溪家乡,尔后归队入海军,1949年7月从厦门乘兵舰去台湾,任过上校团长,师管区副司令。1972年退役后,于1988年回大陆家乡探亲。 叶向荣,松溪县郑墩乡青山村人,出身贫寒。毕业后分配到部队任见习排长。投入抗战仅三个多月,便在长沙二次会战中为国捐躯,当时的国民政府曾追认他为抗日烈士。 李国栋,松溪县官路村人,其父李雨人(字沛恩)是松溪第一个到日本留学的人。军校毕业后曾随部队在济南、长沙等地参加抗日战斗,后调往远征军。抗战胜利后,被空运到东北打内战;辽沈战役时,在长春随部队起义,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业地方工作。 蔡长金,松溪县渭田村人,武岗二分校步兵科毕业,为黄埔十七期同学,军校毕业后,先到远征军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被空运东北打内战,任到上尉连长,1948年在辽沈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遣散,回松溪老家务农。 李德才,松溪城关人,武岗二分校步兵科毕业,为黄埔十七期;因害怕打仗,毕业后即离伍跑回家乡,在地方上做事,曾任郑墩乡乡长。松溪解放后,他继续与人民政府为敌,1951年他将私藏的两支汤姆森冲锋枪送给土匪,案发后,因通匪罪,被人民政府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