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魅力松溪 > 湛卢文化 > 正文
松溪抗战风云录⑨ | 松溪抗日救亡运动史略(下)
2025-09-16 10:49:26 来源: 史志松溪  责任编辑: 王俊杰  

二、松溪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一)尽弃前嫌,形成国共合作局面

1937年10月,闽赣省委书记黄道根据中央指示,先后两次致信建松政中心县委,要求以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原则,与国民党县政府进行合作抗日谈判。

在闽北国共和谈过程中,松溪党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1月23日,王助以闽东北分区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兼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特派员名义,致函国民党松溪县政府,提出国共合作抗日的意见,表达合作抗日的诚意,要求国民党地方当局立即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并进行谈判。国民党地方当局作出回应。

在谈判地点的选择上,我方选择在花桥甲墙。该地是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背靠大山,遇有情况便于撤退。因准备仓促,没有掌握国民党方谈判准备的真实情况,我方两次提出变更谈判时间,待派出侦察员潜入县城摸清情况后,最后择定日期。

11月28日,中共建松政军政委员会代表、团中心县委书记游火明和国民党松溪县政府代表、花桥区长张弘在花桥区甲墙乡举行国共合作谈判。谈判当日,部署3个分队隐蔽在离甲墙2里的黄屯,准备随时接应我方代表。谈判从上午开始,经过激烈交锋,直到子夜才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协议。随后,水吉、政和等地陆续开展国共合作谈判,先后达成协议。这一协议打破了国共敌对的局面,为松溪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地方实践的具体体现。

1938年1月,根据中共闽赣省委的指示,闽东北抗日义勇军400多人集结在松溪路下桥休整,其中来自建松政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战士370多人,后赴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参加整编。他们和随后第二批来自建松政地区160多人,一起编入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为抗战前线输送了有生力量。

这支由闽北人民优秀儿女组成的抗日武装,在皖南抗日前线,取得了“五次保卫繁昌大捷”的辉煌战绩,震动了大江南北。然而,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为保卫新四军军部,松溪籍干部战士除叶文琪外,全部为国捐躯,以血肉和生命书写闽北子弟兵的光荣和骄傲,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镌刻下光辉篇章。

(二)广泛发动,凝聚民众抗日力量

建松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建松政中心县委以“建松政抗日军政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告民众书》,号召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救国会和抗日宣传队,深入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动、组织各阶层人民,团结各抗日团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中共松溪县委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抗日救亡会等群众团体,开展抗日宣传鼓动,发动农民减租减息、支援前线;全县各界为前方抗日将士募捐寒衣、筹集物资。

1938年2月,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团长叶飞率部途经松溪北上抗日,在大街上开展抗日宣传,演出《田大嫂》等现代文艺剧目,有力地推动了松溪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6月,进步青年李含阳创办了《松溪日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日发行300多份,成为民众了解抗战形势、激发斗志的重要渠道。 

1938年秋,组成松溪抗日救亡话剧团,国民党松溪县长兼任团长。剧团围绕“抗日救国”主题排演节目,也有方言话剧,不仅在县城公演,还先后到花桥、祖墩、溪东、雷厝、渭田、大布、茶平、郑墩等乡村巡回演出。全县各地兴办战时民校,县图书馆改为民众教育馆,组织战时民教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4年,松溪县立初级中学师生借校庆之机,排演大型抗日话剧,举办歌咏活动,在松溪、政和两县反响很大,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称赞。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浙江慈幼院、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湘湖师范先后南迁松溪流亡办学。湘湖师范的师生400余人在松溪县留洋村的中峰寺设分部办学。这些学校的师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他们走上街头,深入村庄,积极参与松溪当地的抗日宣传活动,组织排演抗日戏剧、举行赈灾义演和普及乡村教育等,进一步激发了松溪群众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文化与松溪当地的抗战力量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更是促进了松溪新文化的兴起。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松溪热血青年投身军旅,血洒疆场。李国华,1923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他为南方汕头盐务督运管理局局长兼汕头盐务局部队队长。在职期间,他经常帮助海南岛琼崖纵队做些枪弹、药品、服装、食盐等军需后勤的供给工作。1939年,他奉命领导指挥盐务总队与日军英勇奋战,最终身负重伤。李德禄,黄埔十七期的毕业生,曾参加长沙会战、上高战役等对日作战。叶向荣,黄埔十七期的毕业生,在长沙二次会战中为国捐躯,被国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1945年初,为响应“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松溪县成立“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36名松溪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被编入青年远征军208师624团2营4连。

(三)反顽自卫,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闽浙赣特委根据党中央“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采取灵活多变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反共摩擦行径进行坚决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国民党松溪当局于1938年5月25日成立“松溪县清乡委员会”,实行“联保连坐切结”,搜捕共产党员和抗日民众。同年10月,松溪当局指使花桥区队兵,袭击设在塘边村的建松政特委机关,制造了“塘边事件”。松溪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进行自卫反击,打击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同时执行“隐蔽精干”政策,将武装力量转入隐蔽斗争,避免与国民党顽固派正面冲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不顾民族利益,继续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对建松政地区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围攻。松溪党组织和游击武装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并利用国民党顽固派互相间的矛盾,巧妙地开展了斗争,从而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军事围攻,巩固了革命基本地区,扩大自卫武装力量。

三、松溪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意义

松溪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松溪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直接贡献,更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一)唤醒民众民族意识,践行了爱国主义精神

松溪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始终以唤醒民族自觉为先导。在我党的推动下,组建抗日团体,深入城乡开展宣传,唤醒了松溪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这种从“乡土自保”到“民族共赴”的觉醒,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基层的鲜活体现,让抗战精神从口号转化为全民行动,为全民族抗战筑牢了群众根基。这种广泛的民众动员不仅为抗战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夯实了群众基础。

(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彰显了团结精神

团结是抗战精神的重要支柱,松溪县的抗日救亡实践生动诠释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真理。甲墙的国共合作谈判,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地方实践的具体体现。在松溪党组织的领导下,形成跨越阶层、超越分歧的团结,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抗敌洪流,印证了“团结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

(三)开展坚决的反顽斗争,践行了不屈精神

松溪党组织和游击武装,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破坏,积极组建抗日自卫武装,开展游击斗争,不仅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为全国抗战的战略布局提供了支撑。同时,党的组织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组织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战略思想在基层的落地,彰显了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抗战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回望抗战岁月,不仅是为了铭记苦难与辉煌,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松溪人民将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本篇完)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