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松溪县花桥乡,竹林静谧。 昔日的喧哗悄然沉淀,漫山遍野的苦竹林收敛了锋芒,唯余深翠接天,风过处,竹叶摩挲,沙沙作响。山路上,不再见身背竹篓、手握锄头早早出工的农人,苦笋加工车间也暂时归于安静。 但空气中仍飘荡着一缕缕苦笋的余香,缠绕在炊烟中——村民从缸中取出夏日腌制的苦笋,或取一把晒透的笋干,用水泡发、下锅轻炒。那微苦回甘的滋味,便又一次飘进餐桌,成为无论季节怎样更迭也冲不散的“家乡滋味”。 一根苦笋,千般回味,更牵连着一方水土的产业新梦。 自然馈赠 一味知乡 在花桥乡源尾村,村民陆荣枝的厨房里,炒苦笋的香气袅袅升起。 已过笋季的初秋,这道菜仍是餐桌上的“常客”。她取出今年封存的罐装苦笋,刀起刀落,笋片依然莹白如玉。“呲啦——”笋片在热油中爆出香气,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与苦笋有关的回忆也随之涌上心头。 “娃娃们小时候,放学一进门,眼睛就盯着灶台,非得先扒拉几口苦笋才肯写作业。”油亮的笋片在锅中翻腾,陆荣枝话语带笑,“那时候日子紧巴,这口苦味里的一点回甘,就是最好的盼头。”她打开冰箱,几个玻璃罐依次排开,笋干、鲜笋,还有各种口味的笋罐头。“儿子在四川做生意,年年都惦记这口。晒干的、腌制的,总要给他寄些去。” “现在连小孙子也爱上了。上个月,他放暑假回来住,天天缠着我变着花样做笋,怎么吃都不腻。”陆荣枝说,每年苦笋采收时,小孙子总趁着周末回来,跟着大人钻进竹林采笋,乐得不想回家。 花桥苦笋,是深山里孕育的天然馈赠。作为国家级生态乡,花桥乡是水源保护地,竹林资源丰富,全乡竹林面积约2万亩,其中苦竹林(茶杆竹)面积约6200亩,主要分布在源尾、塘边、路桥、大浦寺坑、九蓬5个村。这里气候湿润、土质肥沃,为苦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花桥苦笋天然野生,径大肉厚,口感鲜脆,微苦中带着鲜甜,层次丰富而鲜明。它之所以备受村民喜爱,不仅因其独特风味,更在于它丰富的营养价值。”源尾村下派第一书记吕明说,乡里正持续借助科学方式,深入挖掘这份“苦中带甜”背后的健康奥秘。“去年,我们将苦笋送到专业机构检测,显示其蛋白质含量达2.4g/100g,是普通苦笋的两倍,是牛奶的三倍。” 花桥苦笋,早已超越食材本身。这微苦回甘的独特滋味,以及村民与自然共处、与竹山共生的生活方式,早已深深烙印在花桥人的情感基因和味觉密码中。 竹海藏技 沃土生“金” 近日,在花桥乡竹林深处,一场特别的“回访课”正在进行。松溪苦笋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研究员荣俊冬带领团队,顶着骄阳,回访参加过培训的林农。种植大户江诗飞紧跟在旁,不时向专家请教。 “荣老师你看,这片按你教的法子施肥的竹林,叶子更绿更厚实,上次挖过的笋兜,新发的笋鞭也壮实多了。”老江拨开茂密的竹丛兴奋地说。 荣俊冬蹲下身,仔细察看土壤和竹鞭生长情况,又拿出仪器测量、记录。“效果不错,关键是要坚持,特别是秋冬时候要施足有机肥,这样才能缓解以后可能出现‘大小年’的产量波动。”他一边讲解,一边顺手拔掉杂草,“工夫要下在平时,观察竹林恢复力、预防病虫害,每一项管理措施都不能松懈。” 这片静谧的竹林,成了生动的田间课堂,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注入传统的竹林管理,逐步改变着笋农以往“靠天吃饭”的思维定式。 今年5月,在花桥乡首届挖苦笋活动中,老江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他不仅帮助源尾村代表队以挖到总重近300公斤苦笋的好成绩夺冠,还挖出了一根重达6.6公斤的“苦笋王”。“一辈子没挖过这么大的笋,真的全靠科技的力量。”老江笑着说,“以前总觉得竹子天生天养,不用怎么管,现在才知道,管和不管,差别大着呢。多亏了荣老师和科技特派员的指导,让我们开了眼界,也尝到了甜头。” 老江精心管护的10亩试验林,在省、市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产量较去年翻了一番。“现在竹山机耕路也修到了我家的苦竹林,拖拉机直接开到林子边,省了不少力气!”他指着蜿蜒上山的新机耕路,眼中闪着光。 今年以来,老江靠卖去壳苦笋收入3万多元。“以前苦笋没人要,零售卖不动,只能自家吃。”老江说,“这几年乡里、村里都在大力推动苦笋产业,引进生产加工企业,供销社帮忙找销路,我们只管种好竹林就行。” 今年,源尾村组织村级合作社为夷山物产公司代加工苦笋,共收购新鲜苦笋100吨,经过初加工,制成苦笋罐头12万斤,带动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 目前,源尾村从事苦笋种植和采挖的村民达210户。其中,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种植面积约40亩,规模较小的农户也有8亩,户均收入约5000元。 打通链条 山货出山 近日,花桥乡政府大楼前,花桥供销社质量提升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地基已打好,施工人员正进行工程主体建设,引得不少群众驻足观望。他们眼中闪烁着期盼——盼着这座新楼带领苦笋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原有的供销大楼空间有限,已难匹配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我们决定拆旧建新,预计年底即可全面竣工。”花桥乡党委书记伊宏鸿说。根据规划,新建大楼共两层:一楼作为特色农产品展厅,集中展示苦笋等本土物产;二楼则用作乡村振兴办公室,并设置电商直播专区,以“网络力量”助力“山货出山”,赋能乡村振兴。 大楼的变迁,正是花桥苦笋从“深藏闺中”到“迈出山林”的生动写照。过去,花桥苦笋虽好,却因销售渠道有限,仅是农家自用或馈赠亲友的土特产,难成规模。 “长期以来,村里只是有采食苦笋的习惯,但始终没有形成产业。”伊宏鸿说,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以及全产业链条的打通。近年来,县乡村三级协同发力,苦笋产业焕发新机。 2024年6月,花桥乡乡村振兴公司——松溪县众桥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推动苦笋出山的核心运营主体,以“乡村振兴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为纽带的模式迅速铺开,资源得以整合,农户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实现了“放心种、有订单、有盼头”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的延伸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去年,乡里成功引进专注笋制品开发多年的福建夷山物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依托其成熟技术进行标准化深加工,显著延长了产品货架期,拓宽了销售半径。 如今的花桥乡,已初步形成从采挖、加工到销售的苦笋全产业链。乡村两级与夷山物产合作,推出清水笋、即食笋等系列产品,借助“订单农业”模式,由源尾村农加合作社统一收购和初加工,夷山物产负责深加工,众桥振兴公司统一运营销售。花桥苦笋凭借优良品质,成功入选“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多方聚力 共烹“鲜”机 时下虽不是苦笋收获季,但花桥苦笋产业链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源尾村的振兴车间里,清洗池已干,地磅静置,车间空旷整洁,但合作社社员们的内心火热而干劲十足。乡村干部正与合作社几位骨干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冷库建设与发展规划。 “鲜笋保鲜期短,一直是制约走出去的瓶颈。”源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春花说,“冷库建成后,我们就更有底气去开拓外地市场,把带壳鲜笋卖到沪苏浙——那里价格更高,批发价能卖到每斤三四元。我们近期在接洽一些浙江省的商户,谋划着明年合作。” 花桥乡党委副书记郭峰接过话茬:“去年,花桥苦笋已入选‘武夷味好食材’,上架南平供销商城,并获得了福建福供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武夷旅游集团等国企的采购订单。今年我们带着花桥苦笋等土特产参加了多场推介活动,对接上厦门港务集团,实现了稳定供货。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拓展更多销售渠道。” 位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花桥乡招沙甲村内的畲乡饭庄,常年推出以苦笋为主题的菜肴,包括笋鲜包、苦笋肉片汤、笋干老鸭汤等。“我们以花桥苦笋作为主菜品,这既是小店的特色,也是向游客推广我们本地优质农产品的好机会。”饭庄老板危忠喜表示。 远在建阳的夷山物产深加工车间,花桥苦笋正被制作一袋袋即食美味。公司董事长沈仁标说:“我们采购来自花桥乡乡村振兴公司和合作社初加工的苦笋,进行精深加工。目前根据市场反馈,推出了原味、酸辣、泡椒、酸菜四种口味的即食小包装苦笋,反响良好。” 据介绍,公司的技术团队攻克了关键工艺,运用自然发酵技术减轻肠胃负担,并引进日本工艺将盐度大幅降低至1.5%~1.8%,健康属性更加凸显。“目前,我们正与花桥乡乡村振兴公司反复沟通,精心设计花桥苦笋礼盒包装,希望更好地突出‘松溪’‘花桥’与‘乡愁’的文化元素,提升品牌价值。” 如今,花桥苦笋在松溪已从“默默无闻”走向“小有名气”。伊宏鸿表示:“花桥苦笋逐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各方齐心协力。目前,该产业前期基础已夯实,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接棒发力。乡里正加快建设苦笋产业园,计划新建2个标准化厂房,并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年免租金的优惠。期待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共同把苦笋产业做大做强,创造更多‘鲜’机。” 记者手记 蛰伏中的回甘序曲 眼下的花桥乡,没有了五月的热火朝天,却处处涌动着比挖笋季更深沉的力量。林农悉心管护竹林的专注,乡村振兴公司规划冷库的笃定,科技专家回访的细致,村民翻炒笋干的烟火气……这些片段共同勾勒出花桥苦笋产业的“中场图景”。 这是一段宝贵的蛰伏期,花桥苦笋在寂静中汲取养分,等待着来年新生。它消化着收获生产季带来的喜悦与暴露出的短板,正不断积蓄着科技的力量,打磨着产品的形象,深化着人们对这份“苦味”价值的理解——它不仅是餐桌上的风味,是游子心里的乡愁,更是村民增收的依托和乡土文化的载体。 乡愁不再缥缈,已转化为切实行动:修一条机耕路,建一座冷库房,设计一款包装,打通一个渠道……这一切,依靠的是政府、企业、林农扎实的耕耘与付出。这些打基础的“苦”活中,所蕴含的坚韧与智慧,恰如苦笋本身,经历沉淀与蓄力,只为在下一个春天破土而出时,迸发出更清亮、更悠长的“回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