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福建新闻 > 正文
29年,跨越千里的闽宁“山海情”
2025-09-11 15:57:23 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王俊杰  

《福建日报》2025年9月11日第01版

时维九月,国之东南暑意未消,西北腹地秋凉渐浓。

从福建到宁夏,两千公里的距离,因闽宁协作这项伟大的事业,而变得近在咫尺。

石嘴山、银川、吴忠、中卫、固原,自北向南,宁夏大地上活跃着福建援宁干部忙碌的身影:走访园区、企业、乡村,调研项目进展,倾听发展诉求,共商协作大计。

抵宁一月有余,福建省第十四批援宁工作队深入一线压茬交接,与新一批援宁专技人员一道,共同肩负起闽宁协作的使命与荣光,奔跑在东西部协作的伟大征程中。

一任接着一任干,“山海情”的崭新篇章正在续写。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

到过闽宁镇的人,大多对那里的“红”印象深刻。

登高远眺,整个小镇尽收眼底:一幢幢红色建筑如花瓣般环绕中心层层展开——红墙、红瓦、翘起的燕尾脊,形似闽南红砖古厝,散发着浓郁的闽风闽韵;远处,雄伟的贺兰山脉默默矗立,与眼前的闽派建筑相映成画,恰似“山海”携手的具象写照。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 杨植森 摄

这座以“闽宁”为名的小镇,从街巷风貌到产业合作,无不渗透着两省区交融的印记,成为闽宁协作路上最具代表性的“样板间”,持续讲述着山海携手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开端,要回溯到1996年。那一年,按照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福建成立了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倡导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五项机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协作。

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协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

20多年来,由两省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每年轮流在福建与宁夏召开,从未间断,通过总结帮扶经验、研究重大问题、制定协作举措,推动宁夏所需与福建所能紧密对接,确保协作项目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不断拓展协作空间与领域,持续完善从省、市到县(区)、乡、村的五级联动机制,深化结对帮扶内涵,创新帮扶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两省区人民共同建设下,塞上江南焕发出新的光彩,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家园拔地而起。

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水,这里是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1997年,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被当地群众形容为“天上没飞鸟,地上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当年,习近平同志提议在此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移民均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困群众。

开挖引黄沟渠,开垦不毛之地,人拉肩扛、建房修路、防沙治沙、发展产业、扶贫扶志……经过近30年的不懈帮扶与艰苦发展,昔日的闽宁村已成长为今天的闽宁镇。从一个仅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跃升为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搬迁之初的500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1.9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百姓都说,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好日子。

“如今,400多平方公里的‘干沙滩’真正变成了‘金沙滩’。”在镇政府对面的闽宁新貌展示中心里,讲解员动情讲述移民创业拓荒的故事。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这段艰苦奋斗、山海携手的历程,后来被改编为电视剧《山海情》,闽宁镇不但是故事的原型地,也是剧集的取景拍摄地。随着该剧热播,闽宁协作的动人故事屡屡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共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作还走出国门,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与协作故事的生动窗口。

塞上盛开“产业花”

从闽宁镇政府驱车南行约10分钟,一片开阔的土地映入眼帘——闽宁镇的闽宁产业园正在快速崛起。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崭新的厂房依次排开,工地上车辆往来,设备安装与室内装修同步推进。

该产业园由厦门与银川合作共建,总规划面积1439亩,总投资额20亿元,预计可创造就业岗位3500个。宁夏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凌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已对接企业463家,成功招引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广州视源集团、厦门夏商集团等46家企业注册落地,其中23家已正式入驻。“园区聚焦低空经济、算力数创、智能制造、服装纺织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板块,致力于打造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的现代化示范园区。”

闽宁产业园内的工人们正在自动化裁床机前忙碌。图源:宁夏日报

协作之力不断向外延伸。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与宁德古田县携手开展菌菇产业协作,通过加强人才交流、借鉴古田经验,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吴忠市同心县,闽宁同心电商创业园于去年9月正式投用。一个个直播间内,不断传来带货“吆喝”声。主播们站在绿幕前,热情推介宁夏特产。该园区集电商中心、直播基地、加工中心、物流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正借助互联网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盐池县,援宁工作组发起成立“闽宁严实新质生产力孵化联盟”,重点围绕滩羊、荞麦、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研发创新。今年以来,已推出滩羊裘皮服饰、黄花白啤、冻干荞麦面等一批新产品,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产业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宁夏滩羊。图源:宁夏盐池滩羊集团

在固原市彭阳县,援宁工作组协调闽宁协作资金680万元,建设6个村集体万羽标准化养殖场,推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彭阳朝那鸡”的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升级,并实现从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闽宁协作不仅优化原有产业,更实现“无中生有”。

在中卫市海原县,援宁工作组引进闽商从事菌菇、枸杞和肉牛加工,同时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近百座大棚,种植蔬菜、中草药和草莓、火龙果等经济作物。

在银川市贺兰县,闽宁协作项目引入水体循环净化、智能温控等先进技术,开展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等海产品内陆养殖。2024年实现海鲜产量1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为村集体分红80万元,成功走出一条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的新路子。

从稳定就业到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安居梦。20多年前,西海固移民王文娟赴福建务工,后来回到家乡,进入闽宁镇上的一家闽籍制衣企业工作。凭借勤劳,她和爱人买了房和车,去年更成为企业“合伙人”,带领十几名乡亲负责包装业务。“现在的生活,就是《山海情》的续集。”她感慨道。

据统计,过去两年,第十三批援宁工作队共组织实施产业提升帮扶项目540个,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助推331家企业落地投产或增资扩产,为宁夏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塞上江南生机勃发,六盘山下活力无限,新时代,闽宁产业协作气象万千。

宁夏拥有丰富的能源、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福建则具备资金、技术、管理及市场优势。两省区从菌草合作起步,逐步拓展至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风力发电、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截至8月底,双方共建成12个闽宁产业园,入园企业近300家,已全部投产。闽宁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产业+”模式持续落地,通过共建园区、搭建平台、组织劳务协作,有效激活脱贫地区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组团式”帮扶解民忧

8月24日,宁夏西吉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全县首例肩关节置换手术。主刀的是福建莆田市帮扶医生。该手术成为该院骨科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严重肩关节病患者带来新希望。这是“组团式”帮扶在西吉结出的又一成果。

西吉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全县首例肩关节置换手术。图源:西吉融媒体

“组团式”帮扶,指以团队协作开展的精准支援模式,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和乡村振兴中。

2022年起,中组部、国家卫健委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如今,这项机制已成为宁夏卫生健康系统的一块“金字招牌”,有力保障了受帮扶县域内群众看常见病、多发病的就医需求。

在西吉县人民医院,来自莆田市第一医院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28名专家持续帮扶。他们覆盖14个专业,帮助医院不断提升诊疗能力。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接近三甲医院的服务。该院“组团式”帮扶团队申报的案例成为2024年度“中国家庭健康守门人”入围案例。

援助医院坚持“授人以渔”,突出“传帮带”,致力培养本土人才,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通过跟师带教,帮扶专家为妇科、产科、神经外科等薄弱科室培养骨干,促进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各团队还帮助完善管理制度,推动医院运营更科学、规范、精细。

“组团式”帮扶同样点亮教育事业。

2022年,中组部明确教育人才“组团式”援宁实行“包校”制。当年8月起,福州第一中学牵头组建团队,对口帮扶宁夏西吉中学。

团队通过制定三年规划、建立联合教研机制,推动教学体系重构;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作室制度,助力教师专业成长;首创“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扶以来,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多项竞赛获自治区一等奖。

第24批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毛延廷在给关桥中学的孩子们上道德与法治课。受访者供图

截至今年8月,福建共选派1349人赴宁夏支教。新一批36名教育人才已于8月21日抵达,开展三年帮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闽宁协作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援建希望小学,修建道路,实施危房改造,建设示范村……福建把资源投向基层,开展“母婴工程”“医疗服务”“母亲水窖”等多样公益项目,切实改善群众生活。随着近年来“组团式”帮扶的不断深化,宁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

“武夷山贺兰山山山相连,闽江水黄河水水水相融。”闽宁镇牌楼旁的这副对联,道出两地深情。

山海虽远,闽宁情长。

在闽宁协作框架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元机制日益成熟。一组数据见证协作成果:

29年来,福建协调援宁资金70.32亿元,实施4040个项目,受益群众244万人;

福建累计派遣14批254人次赴宁夏交流,选派6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建设;

两省区实现村、企、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结对677对,福建对宁夏5县人民医院、5所高中和5所中职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

目前在宁闽籍企业(商户)6700多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在闽就业创业的宁夏人近5万人,社会帮扶持续深化,两省区人民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明年是‘十五五’开局之年,也是闽宁协作3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接过第十三批援宁干部沉甸甸的接力棒,我们深知使命光荣、责任在肩。”福建省第十四批援宁工作队领队,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鸿表示,工作队将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和奋勇争先的斗志,全力推动闽宁协作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