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松溪一中教学楼,从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吴明健正带着学生们吟诵李白的诗句。话音刚落,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道函数题,笑着启发学生:“大家看,‘天生我材必有用’里的‘材’,就像这道题里的变量,找到它的规律就能解开难题——这和国学里‘格物致知’探究事物本质的道理,是不是异曲同工?” 自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教书育人”四个字便镌刻在吴老师心间。作为走出闽北山区的高校毕业生,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但他牵挂着松溪的教育发展,毅然回到家乡。三十二载春华秋实,他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将最宝贵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倾注在他所深爱的教育沃土上。 在许多人看来,数学是抽象的符号、枯燥的公式,但吴明健总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而充满魅力。把数学逻辑与国学精髓相结合,这是他独到的教育方式。“数学求真,国学寻道,本就是同源的智慧。”吴明健常说,他希望通过这种融合,让学生不仅学会解题,更能在数字与文字的碰撞中,感受思维乐趣,涵养人文情怀。 除了数学老师,吴明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班主任。这一当,就是整整三十年。在学生们口中,他是严厉又暖心的“班爸”,也是同学们敬爱又随和的“健哥”。 “感谢吴老师,让我有这个成绩。”如今已是武汉理工大学大一新生的赖志文,每次提起高中时光,语气里总都满心感激。他至今记得高一时的那个晚自习,成绩中游、态度懒散的自己,某天随口问吴明健:“老师,您当年考的什么大学呀?”吴明健认真地回应:“福州大学,但我觉得你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考得比我更好。” 就是这句不经意的鼓励,像一束光彻底地照进了赖志文的内心。高中三年,他铆足劲头追赶,数学成绩从及格线边缘提升到120多分,总成绩更是冲到班级第一。拿到武汉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赖志文第一时间跑到学校,向吴明健分享喜讯:“老师,我真的做到了!”师生相视而笑的画面,成了校园里一道最温暖的风景。 吴明健既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更是可信赖的“主心骨”。无论是学习上的瓶颈,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学生们总愿意向吴明健老师倾诉,而他总会耐心倾听,给出最中肯的建议和最坚实的支持。他的用心和付出,深得学校与家长的认可,他教会学生的不仅是解题技巧,更有受益终身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上有深度、教学上有温度、育人上有广度。”松溪一中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游本华说,“一中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漂亮的教学楼,而是以吴明健老师为代表的教师队伍。他们扎根讲台、敬业爱生,用自己的坚守撑起了学校的脊梁。”这份认可,正是对吴明健三十二年教学生涯最贴切的注解。 即便已年过五旬,吴明健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工作再繁忙,他也挤出时间自学视频剪辑,拿起相机当起了校园生活的“首席记录官”。学生的学习瞬间、军训时的挥汗如雨、承载班级精神的班歌、“走进高三”的庄严仪式、百日誓师的激昂呐喊、毕业离别时的深情拥抱……这些青春里最珍贵的片段,都被他精心制作成一个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小视频。 “不仅是为学生的青春存档,更是想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书育人。”吴明健说,他希望这样的“润物细无声”,能悄悄点燃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学习内驱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向阳而生、向梦而行。 “做困难事,成就自己;做简单事,成全别人。”这是吴明健送给每位学生的话,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信条。三十二年扎根讲台,他把教育职业做成了毕生事业,用无数个日夜陪伴与鼓励,托举起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梦想。 如今,在松溪一中的校园里,吴明健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播下的教育火种,正照亮更多年轻人的逐梦之路。(林云洁 林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