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魅力松溪 > 湛卢文化 > 正文
民间艺术① 竹贤傩舞“跳仙尪”(上)
2025-09-04 21:52:06 来源: 史志松溪  责任编辑: 王俊杰  

编者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物酿一方艺。
   松溪民间艺术的源头,在农人荷锄归家时哼唱的小调里,在村妇飞针走线时倾注的祈愿中,在匠人斧凿刀刻间迸发的智慧火花内。这些浸润着松溪地域精魂的艺术,无需仰视,因其本就生长于我们脚下的土地;它值得珍视,因其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来路与心跳。它们如草籽般散落乡野,却凝聚着松溪人民最深沉的情感密码与生存智慧。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醉美湛卢风·民间艺术”系列。开此专栏,是致敬,是守护,更是邀请——邀请您一同走进松溪活色生香的艺术原野,俯身倾听这方土地古老而蓬勃的心跳,共同守护这份源自泥土、归于心灵的永恒璀璨。

当历史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松溪县竹贤傩舞——跳仙尪,便是古越族先民傩文化播衍松溪县域的历史遗存。可遗憾的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被列入“牛鬼蛇神”之列,被尘封了半个世纪。幸亏,松溪县文化部门在2009年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得以发掘。2010年5月,经专家组论证,松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松溪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竹贤傩舞跳仙尪获得新生,得到政府的法定保护。

众所周知,古越族乃是上古时期(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约前22世纪末),生活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古老民族,是南方越人繁多支系,如东越、闽越、南越、瓯越、滇越等民族共同体,周秦时期“越”,除指“越国”外,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统称。故此,历史上有“百越”之称。

所谓“傩”,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驱鬼的慢节奏舞蹈”。“傩”的基本内涵是人戴面具,代表神灵驱逐鬼疫,目的在于驱邪纳吉。“傩舞”源于上古时期的巫舞,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之一,早在殷墟(周代殷都遗址)甲骨文卜辞中已有记载。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称为“国傩”、“大傩”,乡间叫“乡人傩”。《论语·乡党》言:“乡人傩,朝服而阼之于阶”,记述了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穿着礼服站在台阶毕恭毕敬地迎接的情景。到了后世,傩舞这种古老原始文化形式,传承流布,融入习俗之中,成为驱鬼逐疫,祈求庇护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境安宁的民间岁时节令的风俗活动。

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流布甚广。据资料载,如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均有流行,其中贵州最盛。目前福建发现不多。笔者查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记载漳州浦南古傩、秦宁大源傩舞、邵武傩舞等三个项目。窃以为,竹贤傩舞榜上无名的原因:一是它刚刚被“重拾”,尚属“县级”;二是缺少推介,没有“知名度”。然而,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松溪这方人文热土,是福建省不可再生、为数不多的一块“瑰宝”。(注:2022年已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相传,竹贤傩舞“跳仙尪”由江西传入,自古流行于松溪县渭田镇竹贤溪流域的竹贤、角歧、木坵、山镇一带(古代行政区划属永宁里),当地乡民叫“跳先锋”。通过调查询问,“跳先锋”乃是“跳仙尪”的误读。其理由有二:一是“跳仙尪”之“仙”与方言“先”读音相同,其“尪”与“锋”互为谐音,在方言区,外来词语与当地融合,产生演变、异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故此,竹贤人将“跳仙尪”叫成“跳先锋”不足为怪。二是“傩”为“巫”的化身。傩舞是巫傩之风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作“跳仙尪”才名副其实。如漳州浦南古傩在当地音中称“大神尪”,就是一个例证。故此,“跳先锋”应规范改称为“跳仙尪”。(未完待续)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