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老区精神,让我们一同走进松溪的红色过往,探寻那段国共携手、共赴国难的峥嵘历程。 近日,记者来到松溪县花桥乡源尾村红色文化展厅草根文苑,不少村民正驻足参观,通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史料,追溯这片土地上的抗日记忆。而距离红色文化展厅不远的源尾村甲墙自然村,便是承载着这段历史的重要地标——1937年11月,国共合作谈判在此举行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建松政的落地生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全民族抗战的烽火。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闽赣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将闽赣边红军改编为“闽赣抗日义勇军”,并指示建松政地区党组织与当地国民党政府谈判,共商抗日大计。 “松溪党组织在闽北国共和谈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松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讲解员王思花解释道,1937年11月23日,王助以闽东北分区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名义致函国民党松溪县政府,明确表达合作诚意,为谈判奠定坚实基础。 “选择在松溪甲墙进行谈判,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绝非偶然。”王思花解释,“甲墙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很关键。作为革命根据地,甲墙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背靠大山的地理位置,一旦有突发情况,便于我方代表和接应人员撤退。当时我方在离甲墙2里的黄屯部署了3个分队隐蔽接应,正是利用了这里的地理优势。” 1937年11月28日,谈判在甲墙正式举行,建松政军政委员会代表游火明与国民党松溪县政府代表、花桥区长张弘在此进行会谈。王思花以生动的讲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谈判从上午开始,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直到子夜才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保护抗日宣传、抗日部队通行,以及不打土豪等条款。” 甲墙谈判的成功,有力推动了建松政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随后,水吉、政和等地的国共合作谈判先后达成协议。中共建松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建松政中心县委以“建松政抗日军政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告民众书》,号召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救国会和抗日宣传队,深入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自此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 如今,源尾村已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学生、游客前来参观,聆听当年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历史故事。 “甲墙谈判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以民族大义为重’。”王思花表示,“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松溪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放下与国民党的血海深仇,主动推动合作,彰显了团结精神,展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同时,谈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精神,至今仍在激励我们以史为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松溪人民将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游慧娟 黄帆 何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