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出版《松溪日报》宣传抗日救国 在那中华民族濒于危急存亡之秋,松溪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应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以李含阳为首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松溪地处山区,消息闭塞,应当设法加强宣传活动,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外地抗日形势,才能更好地激发民众的义愤。于是,在1938年6月间,创办了《松溪日报》,县长周必璋亲题报头,李含阳自任社长兼编辑,叶章鋆刻钢板,范菊菱(女)油印,主要撰稿人郑宝辉。报纸样式为四开毛边纸,四个版面(后改为单面两版),每日出版一期,发行300份,只收工本费。各机关单位均有订购。主要内容为宣传抗日救国。在社会上产生很好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只办了两个多月,由于李含阳离松去皖南,报纸无人主持,加之经费困难,自动停刊了。 四、抵制东洋货 “九一八”事变后,我国许多城市率先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以抗议日寇之侵略。1939年间,松溪山城也搞了一次抵制东洋货的活动。由抗日救亡会发动一批男青年(多数为救亡剧团成员),组织宣传队,上街口头宣传,提出“不卖东洋货,不买东洋货,不用东洋货”的口号。接着,开始行动,到各家商店检查,一发现“东洋货”(他们把所有“洋货”均看成是日本货),便责令老板搬到门外,当街烧毁,在那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松溪城的商人似乎都很老实听话,没有发现转移“洋货”或反抗的现象,也可能是各家商店本来就没有多少“洋货”,毁之亦损失不大,何必去冒犯众怒。再说,宣传队只限于检查店面上的洋货,至于商家内屋或仓库有无洋货,则不过问,未做生意的老百姓家更不会去查了。当年在店面上查出洋货的商店有三、四家,即学巷头董招宝兄弟开的“懿顺”南京店,被查出烧掉的洋货较多,其次是南街头叶清良开的 “天祥”布店、桥头街王水泉开的“正茂昌”布店,也烧了一点洋布。 五、妇女会街头剪辫子,号召根除缠脚陋俗 这本是民国初年就动员过的事。但在松溪,到了抗战时期,青年妇女留长辫子仍很普遍,女孩子缠脚的陋俗尚未根除。妇女理事会针对这种情况,向女同胞广泛宣传:身为女子,也应同男子一样,在这国难当头时刻,同仇敌忾,肩负起抗日救亡之重任,为此,青年女子应当剪去长辫,留短头发,更不能叫女孩子缠脚。这样不仅节省时间,符合卫生,更重要的是方便工作,适应全面抗战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部分人不愿改变旧的一套。于是,妇女理事会成员,带领一些积极分子,随身暗藏利剪,巡视街头巷尾,见有梳长辫子的,立即强行剪去。在城关街头,前后被剪去长辫子的青年女子有50多人。 (本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