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魅力松溪 > 湛卢文化 > 正文
松溪抗战风云录⑥ | 湘湖师范在中峰寺(下)
2025-08-21 11:00:46 来源: 史志松溪  责任编辑: 王俊杰  

7.“自来水”和日本式澡塘

住在山上,用水也十分困难。师生们发挥集体智慧,把百米外清澈见底的溪水,通过连接的毛竹管流进厨房,大家称之为“自来水”。还设计了一个浴室,男女师生都可轮流用“自来水”洗个舒服的淋浴。冬天的中峰寺特别寒冷,虽然大家习惯用冷水洗脸、洗脚、揩身。可是总比不上在热水里冲洗舒适,洗得干净,蒋玄佁老师曾留学日本,根据他的建议,造了一所日本式的澡塘,在一间房子的一边搭一座大塘锅,塘锅烧开了水,蒸气把房间的温度升高了,洗澡的人进入这房间,裸体也不觉寒冷,可用一盆热水擦洗身体。男女师生分批进浴。省水又省柴。

8.当小贩维持生活

据卢雨民同学回忆:为生活所逼,有的同学利用假日下山去松溪,把绿豆、红糖等贩到龙泉、小梅、竹口,赚点辛苦钱,以维持生活。

9.在艰苦生活中坚持学习

当时生活虽艰苦万分,但压不垮全体师生的坚强意志,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一面坚持学习,一面劳动、锻炼。经常是天方亮就有同学在山坡上朗声读书,背古诗词。也有拉二胡,练嗓子,背剧本台词的。一片朝气盎然的景象。

10.演出抗日戏剧,激发抗日热情

据苏鸿仪等同学回忆:徙步迁校时,醒民剧团的同学宁可抛弃自己的部分东西,而把剧团的大幕、天幕、内景布片及舞台装置、化装用品、道具等等财产,分别一一背上,翻山越岭,不辞艰辛。为了反抗日本强盗的疯狂轰炸,沿途排演节目,把抗日的戏剧演遍经过的山村。1942年大年夜,剧团由导演汪洋老师带领,到松溪县城去公演抗日题材的《娇子》,由林祥枢(萧凌)、李月云主演,还有杨樟连等同学参加。随后到庆元去演出。不久剧团由林祥枢担任导演,重排了二幕三场话剧《烟苇港》,五幕话剧《古城的怒吼》和独幕剧《鬼》,在新窑、中峰寺演出。1942年秋末,从中峰寺下山,坐竹筏到松溪县城演出反映渔民抗击日寇的《烟苇港》。又翻越新窑岭,到庆元县城演出《古城的怒吼》、《娇子》等剧。据宋学文同学回忆:1942年冬,他们接受松溪县立中学陈兰(校友)的邀请,宋学文、张碧莲等同学去该校的欢迎会上演出。经过多次演出激发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

11.喈喈歌咏团义演赈灾

1942年初冬,松溪县城内发生大火,使不少受灾人无家可归,生活极度困难。喈喈歌咏团于1943年2月21、22日,在松溪县立中学义演两场,演出《军民进行曲》、《农村曲》等抗敌歌曲、歌剧,捐款救济灾民。

12.在山村办起了成人班、妇女班和儿童班

为了普及乡村文化教育和宣传抗日,我们一至新窑、中峰寺,就组织同学到附近山村办理成人班、妇女班和儿童班。从新窑到中峰寺沿途的小山村里,可以看到一簇一簇的成人、妇女和儿童,在那边认真地学习。

13.访贫问苦,与农民交朋友

据施谦老师回忆:当年在庆元、中峰寺时,学生经常到农民家访贫问苦,打扫卫生,帮助穷苦孩子洗干净手脸,和农民亲切交往做朋友。还在儿童节(当时儿童节为4月4日)聚集学校邻近的贫苦农民子弟开会庆祝。会上,同学们唱歌、表演、讲故事,和他们做游戏。这些偏僻山村的孩子,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热情的招待,大大开了眼界,个个眉开眼笑,欢喜雀跃。散会后,马上奔回家告诉父母。不数日,湘湖师范撤离中峰寺,迁往景宁县的道化村,当地群众都来送行。有的孩子拉住同学的衣角不放,有的一直送到几里外,依依不舍,含泪挥手告别。(本篇完)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