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魅力松溪 > 湛卢文化 > 正文
松溪抗战风云录④ | 慈幼院迁松溪的岁月
2025-08-07 10:41:49 来源: 史志松溪  责任编辑: 王俊杰  

长途跋涉

慈幼院全称为 “两浙盐务管理局慈幼院”,由浙东浙西盐务管理局设立,总院位于龙泉金沙寺,天台高明寺设分院,专门收养浙江战区4至18岁的难童。1942年夏,日寇进犯浙东,丽水、碧湖等地沦陷,龙泉局势紧张,慈幼院奉命疏散至松溪。

7 月中旬,全院教职员、难童、保育人员共三百余人,分批由盐局总局派汽车送至竹口,再换乘竹筏前往松溪。冒暑长途跋涉,幼小儿童及病号还要人背扶,一路艰苦,可想而知。7月17日,第一批人员抵达张屯龙居寺住下,随后其他人员陆续赶到。

困苦生活

龙居寺旁有小溪名暗溪,山泉寒冷。大暑天院童们到溪里洗澡,常着凉感冒。加上食用的公粮糙米难以消化,卫生条件差,遂引发了痢疾迅速传染蔓延。因病号众多,药品短缺,短短几个月,数十名儿童病逝,慈幼院笼罩在恐怖阴霾中。

不久,张屯村渡船头发生杀人抢劫案。龙居寺院部孤立于张屯村外,税警力量有限,教师们人心惶惶。1943年元宵节半夜,天边浓烟滚滚,大家以为有匪情,虚惊一场后得知是城关大火。这两场惊吓,让师生们无心上课,一致要求迁院。

弦歌山乡

1943年初,县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将城郊东岳庙借给慈幼院,并召集士绅拨出旧瓦片和木料修缮院舍。春节过后,全院师生迁入东岳庙,正式恢复上课。同年8月5日,天台慈幼院百余名师生迁来合并。

按上级指示,全院儿童实行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所需物品均由院部提供,院内文娱活动设备齐全,办学条件远超县内中小学。期间,儿童文艺宣传活动十分活跃。儿童剧团在松溪三年间,先后公演过抗日话剧《为了大家》《重逢》《柳暗花明》,歌剧《人鱼公主》《名利网》等,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儿童歌咏队训练有素,参加全县中小学歌咏比赛,总是名列第一。大大促进了松溪县的抗日宣传活动。

1943年秋季,一批慈幼院毕业院童被保送到松溪初中,他们学业成绩优异,演出的话剧《茅店秋月》《烙痕》等,演技精湛,老师们无不为之震撼动容。

战后踪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全院师生欢呼雀跃,参加游行。各地光复后,院童们纷纷写信打听亲人消息,随后陆续有亲人来接子女回家。9月,浙江盐务局因经费短缺,将慈幼院移交给福建省赈济会。10月3日,双方办理交接手续,原院长胡乃懿辞职,松溪县长谢家驹兼任院长。

1946年1月,慈幼院因经费无以为继而停办,教职员工遣散。3月18日,70名年纪较大院童被护送回浙江原籍,35名无家可归的年幼院童被送往福州模范儿童教养院。后来,有丁全兴等七名院童重新回到松溪,在此定居。

盛世重逢

两浙慈幼院迁至松溪已过去五十年。笔者当年在慈幼院任教时还是青年,如今已年逾古稀。留在松溪的师生部分离世,健在的有院童丁全兴等人,他们也已年过花甲,成家立业。

回浙江的院童大多失去音信,唐延璋和王乃扬两位退休老人,难忘少年时在慈幼院的岁月,分别于1987年和1994年远道来松溪,寻访昔日慈幼院的老师和同学。追忆往事,感慨万端。大家惊异地发现山城松溪,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只是当年慈幼院旧址东岳庙,早已改建为土产公司仓库,旧貌已不复见。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