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流逝得不着痕迹,但经过岁月冲洗过的事物却是日新月异。太多的景,物是人非,太多的事,一忘难提,可总有些什么东西在悄然无声的记载着我们行走的轨迹,比如家乡的小吃,就是我们成长的见证。 松溪的小吃种类很多,儿时,最馋的便是那金灿灿、香喷喷的“小角”。那时,不识其意,在外婆家中第一次看到它时,竟不由自主地紧盯着她老人家缠裹的小脚。好在那香味实在是太诱人了,也就强压着心中的一丝不快,小心地用手指拈了一小块塞入口中。香甜油滑而不腻,很快就开始大块朵颐。从此,就自称这种小吃为“金块”。 据坊间传说“小角”,原称“削桧”,顾名思义,就是将宋朝大奸臣秦桧碎尸万段,削成肉浆包来吃的意思。这显然是用来纪念名将岳飞的,和各地的“油炸桧”(油条)一样。由此可见,小角在松溪的出现,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但也有人说,它原称“宵粿”,顾名思义是夜点的一种。 不管叫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小角是松溪独有的名食。其配料需肥肉白一斤,精面粉半斤,白砂糖三点七五两,鸭蛋三个。做法是先将肉白用双刀剁成肉浆,然后将面粉、白糖和肉浆拌匀。再将鸭蛋烙成蛋皮,薄如春饼。最后将拌好的肉馅装入蛋皮卷成的圆筒里,一条一条放入以纱布垫底的蒸笼蒸熟,即可成为金灿灿、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吃时切成小段块,它既是平日老幼皆宜的名点,也是酒席上的上品。 此外还有红豆小角。用红豆煮烂杵成浆,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和红糖,做成条状,外滚一层地瓜粉蒸熟。每年中秋节祭祖,家家户户都做这种小角。蕃薯小角做法也一样,不过改用蕃薯做主料,凡老人逝世做“头七”都用这种小角做菜。 除了“金块”,松溪小吃中还有“银条”,即麦芽糖,松溪人称之为白糖。 “金块”名称是自取的,而“银条”则是大学学友们为麦芽糖取的雅号。松溪人卖麦芽糖,不论斤,而论斗。那年寒假回校,从家里带了两斗麦芽糖,本想细水长流地独自享用,不曾想,那香味透过装缠的布装,引来众多男女“老饕”。白如银,脆如玉,一位女同学就自作聪明地称之为“银条”。望着那一群蝗虫,牙齿“嘎蹦,嘎蹦”地咬,伴着口水“咝啦,咝啦”地吸,两斗麦芽糖倾刻全部“玉碎”,不留片瓦,心里既得意又心痛。 松溪麦芽糖的制作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先将小麦浸泡后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后将糯米洗净后倒进锅焖熟并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让它发酵3到4小时,直至转化出汁液。而后滤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琥珀状糖油,然后趁热出锅,再用两根木棒反复搅绊,如拉面般将糖块拉至银白色的细长状即可,这道工序在乡间称之为“撑糖”。在撑糖时,有的人家还加上芝麻、花生碎块、姜汁,那味道就更加香美了。麦芽糖讲究香、甜、脆,不粘牙,所以保存时常伴以炒米粉或爆米花,用以防潮。 麦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松溪人过年时招待客人的必备小吃。民间有“花生配糖,丈母宠郎”的说法。 还有一句民谚,也是和小吃有关的,那就是“娅娘没空磨米冻”。意思就是说,妇女空闲时,没事找事,就做米冻粿吃。做米冻粿时,要将早米浸透,磨成米浆,放在锅里细火慢慢焖熟,加上草木灰浸成的碱水,用手捏成扁圆状,冷却后再放入锅中,淡水煮熟后即可。可以沾姜、辣椒汤吃,也可炒来吃。米冻粿晶莹透亮,状若琥珀,滑润可口,入口即化,实在是一道美味佳肴。若在制作中,将初春采摘的新发艾草嫩叶捣烂,拌以米浆搓成扁圆饼状,蒸熟食用,那就有了一股春天田野中特有清香之气。 一日,女儿得意扬扬地挥舞着买来的“喜之郎”,问我有没有吃过。我笑而不答。那种加入果胶的“果冻”,哪能比得上天然的,晶莹透绿的艾粿?只是,心中无端地生起一丝惆怅。在洋快餐和各种方便食品,大肆入侵我们的味蕾和肠胃时,在哈洋文化、快餐文化冲刷着民族的文化堤坝时,我们的小吃还能够鲜美依然吗? 好在这丝惆怅,不久就冰释无遗。君不见,各种的农家饭庄、土菜菜馆,悄然而蓬勃地割据了松溪小城的美食领地。用野菊花、野蔷薇拌入米粉,煎摊成的春味十足的社饼;在石臼中捶捣,揉搓成小团蘸滚炒香豆粉、芝麻、白砂糖的麻糍粿;非用本地泥鳅不烂,非用松溪红酒不香的泥鳅煮蛋皮;精肉伴油渣、姜末杵成桨包裹,浇上骨头汤,鲜美不让沙县扁食的松溪扁肉;酸得心爽,辣得冒汗,胶嫰鲜香,叫人想家的酸辣肉皮;美死胆大的,馋死胆小的冬笋炒山鼠干;还有俏梅、面茶、蒙丸、七层糕、盏糕、油煎盏、光饼、芋头糕 、高丽肉、糟菜、时豆乳、酸枣膏、豆腐丸……寻常小吃,也登大雅之堂,魏紫姚黄,各擅一时胜场。不要说我们,就是新新人类如女儿之辈的,也是伸箸频频,连呼过瘾。 这不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轮回,一直根植在松溪民俗文化基底上,一直镶嵌在松溪人遗传基因中的松溪小吃,岂是几阵风就能吹成“不能忘却的记忆”?念及此,眼前笑咪咪的女儿,竟幻化成一边吃着“喜之郎”,一边磨着米冻粿的“小娅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