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民间茶饮习俗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茶叶成为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品。茶饮习俗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渗透到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有“无茶不成俗”“无茶不成礼”的重要地位。茶饮在人们劳作生息、红白喜事、敬神祭祖以及人际交往活动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具有松溪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习俗。 一、饮 茶 茶为益身之物。饮茶是补充人体水分的最佳方法。到了夏秋时节,天气炎热,旧时农村家庭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个带嘴的陶制大茶罐或大钵头,配以舀具碗杯,每天早炊用铜壶挂在灶口上烧开水,将适量茶叶投入茶罐中,冲上开水,冷却备用,不够则可续冲开水。农民出工,用一竹制茶筒从茶罐灌入茶水带到田头地尾饮用。若中午送餐亦同时送茶水。家人外出回来则从茶罐倒出大碗凉茶饮用,既消暑解渴又有益健康。在家老幼,则可从罐中随时取饮,十分方便。冬闲天冷时节,则以冲泡大碗热茶为饮。遇红白喜事人员众多场合,则用木制茶桶供茶。茶桶外挂带勾舀茶管,便于舀饮。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日用茶罐多改用瓷罐,茶碗改用茶杯,且多用热茶,家用木制茶桶逐渐消失,一些供茶的场所一般改用铁铝材质茶桶,装茶水流出水龙头。 二、敬 茶 茶为清雅之物。家中来客,敬献茶水,是留坐待客的第一环节,既表真诚热情,又充溢着“俭、清、和、静”的茶礼精神。旧时农家多以碗茶敬客,现代多用茶杯。春节期间首次来访者或平时遇有贵客莅临则在茶中加放冰糖。来客请让入座后,一般由家中女主人向来客逐一敬茶。主人敬茶须双手捧敬,客人须起身双手接茶并致谢。长辈受茶可以不起身,但亦应表示谢意。来客饮茶必饮两道,主人在客人饮过一道之后,必须至少续冲一次。两泡之后,征得客人同意再换泡茶叶。若客人饮茶一道后,不再饮用二道即行离开,则被视为不礼貌、不惜物的行为。一般的小事串门,在主人询问是否换泡茶叶后,即可告辞。若主人自身忙碌,或有倦意,询问是否换泡茶叶也是客人可以离开的暗示。 三、礼 茶 茶为吉祥之物。婚嫁仪式中,茶不可或缺。旧时男女订婚,男方送订婚礼品中必有茶叶、盐、冰糖各两包。女方接礼受聘称“受茶”。“茶不移本, 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明代许次纾《茶疏考本》)。男方婚宴上,旧时有新娘敬茶之俗。新娘由婆婆或小姑陪同到各桌向在座的亲人倒茶,陪同人向新娘逐一介绍客人身份。新娘倒茶不分长幼辈分,都要逐一敬茶。客人饮茶后,回给红包,红包金额不限多少,俗称“倒茶礼”。1949年后,此俗逐渐改为婚宴后由男方长辈到新房接受新娘敬茶,送上“见面礼”红包。平辈闹洞房时常请新娘烧水泡茶,并暗中作梗,使新娘烧不开水,泡不了茶,以此逗乐。男方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接待时,要请接亲人员“吃蛋茶”。吃蛋茶只供茶点(各色干品零食)、熟蛋、茶水,不供酒水、主食。 四、祀 茶 茶为圣洁之物。敬神祭祖供品中必有茶。旧时人家每逢初一、十五,早、晚要上香,在厅堂香案上要摆放供品,最简单的也要有酒、茶、饭三样,过年过节要隆重,须再加上各色干菜、果品、糕点。过年、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祭祖、扫墓以及接(俗称分岁),在供品中也必不可缺茶。农村建房上大门梁、屋梁及砌灶时,择吉时要放置一个“七宝袋”(红布缝制,三角形),内装“七宝”,为茶叶、谷类、豆类、干果类等七样食材干品,以祈求富足吉祥,体现出“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