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蔗糖厂,工人们熟练地分工制糖,一忙活就是整整一个月。 红糖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甜头,220多户村民重新寻找出路。上世纪90年代后,甘蔗林少了,慢慢被蔬菜、茶叶等包围,多数村民选择跟风,听说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只剩下百年蔗园,这片甘蔗林成了全村所有人逝去的回忆。”村支部书记吴庆有心有不甘,但是甘蔗致富路走不通,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成片的甘蔗林消失。 回归传统,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012年,三个男人重新考虑起了蔗糖生意,吴庆有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甘蔗种植日渐萧条,但他始终认为百年蔗才是村里发展的王道。在万前村,1亩甘蔗地可产0.5万多公斤甘蔗,50公斤甘蔗可制作3.5公斤红糖,出糖量高。和种植茶叶相比,每亩经济效益要多出两三千元。吴庆有和村委会主任王进胜、老主任王仕有一碰头,三人说干就干,先拿出两三亩地做实验。 “本想给村民开个好头,可是做出来的红糖质量不过关,全是黑的。归根到底还是制糖技术不行,一下就亏了三万多元。”第一年就出师不利,三人肩上压力陡增。 3万块钱就这么打了水漂,村民中质疑声起,不少人唱衰甘蔗产业。村民王仕营对这件事就有所迟疑,“以前熬出的红糖就这么黑,改变成色谈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