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人民投身于火热的土地革命斗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也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缅怀为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以及人民军队建设作出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的革命基点村的历史功绩,县委史志室按照省上要求,完成了路桥、源尾、梅口、塘边、渭田、青山 6 个村 “中央红军村” 的申报工作。目前,路桥、源尾、梅口、塘边 4 个村已列入《福建中央红军村》。 从本期起,我们开设“松溪中央红军村”栏目。一同走进这 6 个中央红军村,去探寻红色记忆,汲取前行的力量。 路桥村原名路下桥村,是松溪重要的革命老区村,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北游击区的革命基点村。路桥村地处松溪西北部,是松溪、水吉、政和、浦城四县的边陲。路桥村北至塘边村,南邻建阳区漳墩镇,西接浦城县水北镇,东到寺坑村。全村面积 10.12平方公里,距离松溪县城33公里,下辖路桥、路下、中村、西溪、西溪头、凤凰塅6个自然村。 1929年4月,在崇安上梅农民暴动任民众队班长的伍弟奴受中共崇安县委委派,回到路下桥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号召群众学习崇安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五抗”斗争。在伍弟奴等人的宣传发动下,松溪的塘边、中村、庆下、源尾、西溪头,浦城的莫上、濠村等地的农民,相继加入了秘密组织。6月19日,伍弟奴带领17名青年农民,带上土铳、大刀、长矛,到庆下村捉拿税棍杨理明,当夜押往崇安,揭开建松政农民暴动的序幕。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是继崇安上梅暴动之后树起的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 路下桥暴动后,中共崇安县委给予高度关注,将暴动组织命名为路下桥民众会,民众会武装被编为崇安民众队1个排,伍弟奴任排长,归崇安民众局领导。在民众局的领导下,路下桥民众会武装活动更加积极,经常袭击各地民团打击土豪劣绅。 建松政农民暴动之后,中共崇安县委高度重视松溪党的组织建设。1929年10月,中共崇安县委书记陈耿带领8人到松溪路下桥视察指导,开展建党工作。经考察,吸收民众会主要骨干伍弟奴、叶贵生、叶林生等7人入党。12月,中共松溪特支在路下桥与浦城交界的莫上村社王庙成立,隶属中共崇安县委领导。1930年3月,松溪特支改属中共闽北特委领导。 1931年5月下旬,建松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路下桥苏维埃政府在路下桥何森弟厝正式成立,隶属于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伍弟奴任主席,苏维埃政府由内务、生产、财政等部门组成,同时,成立妇女、儿童等群众团体。建松政苏区的雏形形成,民众会会员发展到1000多人。 路下桥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苏区红军广泛出击,先后消灭了松溪、政和、浦城、建阳边界10余股反动民团,控制了以路下桥为中心,包括松溪塘下溪、黄屯和建阳、浦城、松溪三县交界仙山岗一带的大片区域。 1934年8月,为加强对当地党组织的领导,在中央红军第五十八团主持下改组建松政县委,建松政县委隶属中共闽赣省闽北分区委,下辖松溪路下桥、郑墩、梅口、松浦4个区委。同时,农会、青年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9月,正式成立建松政(县)苏维埃政府,隶属闽赣省闽北分区苏。建松政苏维埃政府下辖松溪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有路下桥、郑墩、梅口、松浦4个区苏维埃政府。路下桥区苏辖今花桥乡、祖墩乡,面积约合270平方公里。9月上旬,中央红军第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率部兵分两路,一路开往路下桥开始插牌分田;一路向松溪县城乘胜进军,围攻松溪县城五昼夜,取得了建松政苏区保卫战的胜利,同时也有力地策应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略行动,为开辟闽浙边游击区奠定了良好基础。红五十八团部分红军、随军工作团与松溪地方党组织和武装紧密配合,分赴各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工作进展较快的路下桥、源尾、青山、郑墩、梅口一带分配了土地和青苗。 1937年11月28日,花桥乡甲墙国共谈判成功后,建松政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1938年1月,闽东北抗日义勇军400多人在路下桥集结整休,其中建松政游击区输送了370多名抗日健儿,北上江西铅山石塘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下辖4个营,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路下桥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松溪烈士名录中路下桥村烈士就有罗天喜、张文昌、张火金、扬振福、鄢登敬、黄觅吊等6人。罗天喜,1917年出生,1931年5月入伍,曾任闽北游击队纵队长,1948年2月在崇安岚谷遭敌伏击牺牲。其事迹被列入《松溪县志》。 路下桥苏维埃政府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