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下的闽江两岸,烟台山、中洲岛等地的灯光与晚霞相映生辉。马志远 摄 东南网8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 方炜杭) 在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一段往事:宋代的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使得“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传为美谈。 “我是很喜欢研究历史的。作为从政者,不熟悉历史,特别是中国史,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总书记语重心长。 以历史纵深感把握推进福州城市建设,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的福山郊野公园考察时深情回忆道:“我在福州工作了六七年,37岁到这里,也就是说我这一生最好的年华是在这里度过的。”“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今年是福州明确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勇争先。福州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近年来加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品质提升,加快打造有温度有品质有内涵、可阅读可漫步可回忆的“有福之州、温暖榕城”,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源远,从而流长 漫步福州城,常能与古人“不期而遇”。 当你端午游西湖看龙舟竞渡,宋代的蔡襄也曾在同一处柳岸的人潮中,目睹“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的盛况; 当你站在安泰桥头看南后街人流熙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曾泛舟安泰河,徜徉“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的风光; 当你登上屏山镇海楼看夕阳,700多年前元代的萨都剌也曾站在这古越王山上,与你同看一轮落日熔金,写下“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的苍凉; …… 这些从古至今受人喜爱的福州胜景,都位于亘古千载、纵贯南北的城市中轴线上。2000多年沧海桑田,一条自北向南蜿蜒生长的中轴线,从地理角度见证了福州“水退城进”的建城史,更在时间浪潮的冲洗下生长出新的脉络,塑造福州开阔大气的山水城市格局。 历史地理是源,城市发展为流。从一条城市中轴线,我们读懂福州城市建设的源远流长。 早在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就锚定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组织编制“3820”战略工程,以前瞻的战略眼光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重要遵循。特别是,“3820”战略工程提出要把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统筹谋划和推进,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为福州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千年历史的纵深视野回看过去30年,正是福州的城市中轴线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生机盎然的30年。 整葺过的冶山文化公园与中山大院里,轻食与咖啡为历史街区浸润出年轻和轻盈;三坊七巷中,文艺空间与老字号共存,坊巷历史的延续与演绎丰富有趣;上下杭的侨厝会馆变身复合空间,在传统之中述说当代城市故事;烟台山高高低低的商业漫步街区,是游客钟爱的“最出片打卡点”……悠悠岁月流转,千载文脉绵长,沉淀于街头巷陌,浸润于城市气质,非一隅之景,非一夕之功。 谋一域者必谋全局,谋一时者必谋万世。正是在城市建设规划与历史纵深视野的互相成就中,我们清晰触摸福州城市的有力脉搏,深切感受一张蓝图的久久为功。“东进南下,沿江向海”“闽江口经济圈”“海上福州”,“3820”战略工程提出的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发展格局的蓝图,在福州都已变为现实。近年来,福州更是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从“绿化福州”到“千园之城”的美丽蝶变。 根深,方有叶茂 千年榕城,有福之州。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时,就倡导大家知榕、爱榕、护榕,并身体力行植榕。在一篇《让榕树造福榕城》的跋中,习近平同志写道:“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绿来点缀。” 三十载光阴荏苒,这段让榕树造福榕城的佳话在福州市民中广为流传,亦启示后来者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为民情怀推进福州城市建设。 “25年前的今天,下午1点多,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我正在帮别人宰杀鸭子,省长来到我家。蒸笼一样的木板房里,他详细询问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情况,待了足足半小时……”7月2日,在福州棚屋区改造座谈会现场,苍霞棚屋区改造亲历者唐庆旺动情回忆。 让老人至今难忘的场景,后来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棚屋区改造起点。从2000年开始,福州以“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一任接着一任干。继苍霞之后,上渡、菖蒲、帮洲、义洲、下藤、洋洽……一个个棚屋区被成功改造。25年间,福州城区累计实施连片旧屋区改造项目835个,惠及群众逾41万户120万人。 如果说连片旧屋区改造告别了一段“纸褙福州城”的历史,那么鼓楼区秘书横巷项目这种老旧危房“自拆自建”的尝试,无疑开启了福州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的新篇章。 “自拆自建”,要求群众自筹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并非家家都能承担。针对难题,鼓楼区巧用协商征迁举措,在全国率先试行以房屋置换的方式协助危房自建。“福州在全省率先探索国有土地上自行出资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省住建厅专家库成员、福州市人大代表卓锋说。 从城市更新的“住有所居”,到生活更新的“全龄友好”,福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2023年以来,福州加快打造“完整社区”,聚焦“一老一小”需求,补齐社区里的购物修补、托幼养老、看病休闲、物业管理等短板,关爱弱势群体,让居民生活更便捷。目前,福州是全省唯一兼具国家级、省级样板的“完整社区”建设城市。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生活更新。老百姓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就说明城市改造得好。”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教授陈秉钊认为。 根深,方有叶茂。30年前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理念,如今已如同榕树一般,因其厚植为民情怀的“根深”,而有人民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的“叶茂”,荫庇着福州百姓。 登高,自可望远 位于闽江东侧的福山郊野公园,是以看山看水看城为特色的大型城市郊野公园。在这里登高览城,只见“城绕青山市绕河”,三山鼎峙,派江吻海;凭栏望远,福州城市建设的未来画卷,从数千年历史深处起笔,经由三十载的一张蓝图绘到底,现在正向更远方的时光长河徐徐铺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从历史的高度来看未来,福州坚持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动城市建设的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7月底,此前已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的福州,又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美丽闽江浸润八闽首府,城区内河纵横交错。水系治理,是有福之州有力提升城市发展内涵的一个缩影。 20世纪90年代,《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治水方略,“努力实现把福州内河建成文明河、经济河、旅游河的目标”。30多年来,在“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指引下,福州市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全力推进治水兴城。在全国率先建立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开创性实施“水岸同治、系统兼治”策略,以河湖水系治理带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2017年,福州44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如今,139条内河已成为市民休闲的“水上福道”。 绿水绕城,福州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所描绘的未来蓝图还远不止于此。 基于绿色经济,福州加快打造“千园之城”,积极建设城市生态廊道、促进生态修复。全市超过1400座公园星罗棋布,森林覆盖率常年超50%。近年来,福州种植树木65万棵,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7%攀升至43.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8平方米。 基于数智赋能,有福之州发展内涵不断提升。作为住建部首批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福州自2019年起已完成5年体检评估,并聚焦“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两年内对五城区1368栋楼进行精细化诊断,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数智支撑。尤为亮眼的是,福州开发的“城市体检评估信息系统”将人工智能融入城市管理,在2024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中,从全球101个城市5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金牌项目奖。 据了解,“城市体检评估信息系统”目前已覆盖福州市全域,完成福州历年台风数据、项目在建进展管理信息等22项数据的采集,涉及数据条目180129条,实现工作智能增效30%、分析场景5秒预览、分析报告30秒生成等目标,成为全国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