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在工业园区上班就远离了都市白领生活? 紧邻泉州站的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提供了另一种“范式”:这里集结了河钢、抖音、京东等一批头部企业,建有学校、商场、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年轻人在“飘着咖啡香”的产业园里实现有就业有生活,园区产值从2021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5亿元。 老城区有新产业的背后,是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针对存量用地效益不高、碎片化突出,企业增资扩产空间少、优质项目落地难等问题,泉州以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累计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9万亩,千亩以上园区由8个增加到43个,不仅实现亩均税收大幅增长,也吸引了一批海内外青年人才安家落户。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了“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指明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鲜明主线。 2024年福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8%。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遗留的土地不足、住房“老破小”、发展同质化等“城市病”,城市治理者该如何把握“内涵式”要求、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泉州市的实践或可提供一些启发。 老小区有新生活。行走在丰泽区泉秀街道华丰社区,老人们闲聊家常、孩子们追逐嬉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碧红一路与大家打招呼,一路感慨:“拆掉了院墙,打通了心墙!”原来,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长期无物业管理的困境,社区实行拆墙并院、“一网共治”,不少老党员从“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如果说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城市品质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关键。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建成区中2000年及以前的老城区占比超40%,这些存量空间既是“城市病”的集中区,更是提质增效的潜力股。用“绣花功夫”更新存量空间,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不仅有助于扩内需、稳增长,也有助于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老街区有新故事。正值暑假,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游人如织。居民吃上了“旅游饭”,2022年到2024年,人均收入增长2倍以上。今年以来,蟳埔民俗文化村还推出簪花、旅拍、问海、巷遇、听音、看戏、品鲜、乐购“八大体验”。“我们期待更多人来到这里,不仅做一日蟳埔女,更读懂这满头繁花背后的东方美学与文化内涵。”蟳埔女文化推广者黄丽泳说。 内涵式发展,文化软实力是重要支撑。在精心呵护、活化利用中,如今的泉州,古韵与新潮相融,文化味和烟火气共存,刺桐古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于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生动印证“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独特的历史文脉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润泽作用、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和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城市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将更有温度、更具特色、更有后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5年前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需要城市主人翁——你我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城市安得下小家、放得下梦想、望得见乡愁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