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福建新闻 > 正文
家乡的泥土里有答案——“90后”农林大学子返乡记
2025-08-25 09:12:16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王俊杰  

东南网8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付丽宁)

深夜11点,山风卷着潮气扑面而来。林珊挺着孕肚,站在泥泞的田埂上,不远处稻田里,丈夫蒋吕洲正跟着收割机来回跑,眼里布满血丝,连抬手擦汗的动作都透着疲惫。

这是去年9月29日,仙游县钟山镇朗桥村一场与台风赛跑的抢收。“家里好不容易供你上了大学,为什么你还要回到农村刨地?”父亲的声音又在林珊耳畔响起。

转机出现在今年。林珊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扭亏为盈,生态水稻供不应求,优质羊肚菌热销大卖,油菜花海成了网红打卡地。“我们想做一个生态农旅标杆农场,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可以很生态,也可以很现代。”林珊给出答案。

回到大山:一场理想主义的逆行

故事要从2015年高考志愿填报说起。当填报栏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几个字跳出来时,来自仙游偏远山村的林珊,突然想起高中地理课上的宣传片:海南大学生返乡创业,把贫瘠土地种成了希望的模样。“乡村是青年实现理想最广阔的天地”,这个念头在她心里扎了根。

命运的齿轮从林珊踏入福建农林大学那天开始转动。温铁军、邱建生等恩师点亮了她的理想:鼓励她创办“满天星爱故乡协会”,带领同学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乡村中感受“被需要”的价值感。一次次下乡调研,让她看清青年扎根乡土的时代分量。7年本硕时光浸满“乡土味”,成了她日后回乡的“第一动力”。

2022年8月,仙游县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林珊作为本地学子毅然加入。在“往城里挤”的就业大军里,她成了“逆行者”。

父母的反对像潮水般涌来。当初选专业就拗了几年,他们实在不能理解,家里好不容易培养走出大山的大学生,为什么还要回来?对此,林珊没多解释,她只想做给父母看。

田间实验:用专业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带着7年学识与乡土情结,林珊的“田野实践”很快铺展开来。研究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专业知识破解乡村振兴的一个个难题。

不论刮风下雨,只要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前来仙游服务,林珊都争着陪同学习。3年时间,他们在仙游北部山区梯田试种再生稻和冬季作物,提高梯田的产出;在度尾镇开展数十场田间课堂,攻克文旦柚裂果难题;在园庄镇开展非遗贡茶研究,采用茶树种质扩繁和扦插育苗技术,建立仙游贡茶种质繁育基地;每年培训8000人次,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在研究院指导下逐步成长起来,带动仙游北部山区农特产品销售超100万元……

让林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名村民握着她的手说:“小林老师,你们的发酵床养鸡技术真管用,鸡舍一点味道都没有,邻居再也不来和我吵架了。”这项技术让家禽粪便就地分解,堆肥后变成果蔬肥料,既解决了农村养殖污染问题,又化解了邻里纠纷。截至去年8月,该技术已在仙游县3个乡镇建设24个试点。今年,乡村振兴研究院启动“林下酵养计划”,将建设5个林下发酵床养殖示范点,探索林下生态养殖路子。

更亮眼的是林珊设计的“需求+”三下乡计划。“乡村有需求,高校来答题”,两年来,该计划组织427名大学生进驻34个村,开展为期15天的定制式实践,给当地带来超200万元的效益。

游洋镇五星村拥有诗词文化历史传承,村里现有100多名诗词爱好者,还成立了“五星诗社”。“13名美院学生顶着风雨,给我们画了10幅200多平方米的山水墙绘。”五星村党支部书记陈加树对“需求+”三下乡计划赞不绝口,“文化上墙,诗画合璧,这才是我们村的精气神!”

转变看得见。林珊的母亲搬来行李,辞职来山里帮她做饭、带孩子,支持她安心干大胆干:“这两年你为家乡做了很多事,我们都看在眼里,为你感到自豪。”

“我是最幸福的返乡青年!”林珊抱着7个月大的宝宝,拉着丈夫的手笑。丈夫蒋吕洲是福建农林大学校友,被她“拐”到研究院,负责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全家的支持,成了她最坚强的后盾。

向山而行:在挫折中浇灌生态农场梦

“都说农业是最难做的,为何我们还要走上这条最艰难的创业之路?因为我们想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出心中理想的生态农场,探索出一条生态农业振兴之路。”

在乡村振兴研究院工作两年,林珊对农业人的辛酸感同身受。“你们这些大学生,没种过地,哪懂我们农民的苦。”2023年7月,一名农场主遭遇台风后的话,像石头一样砸在林珊心头。

如果当代青年不躬身入局,摸到农业振兴的症结,带头做出一个样板,又怎能带动更多农民走生态农业之路?2024年3月,林珊夫妇和3名伙伴成立仙游县干得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200亩土地创办“向山农场”,向着生态农旅创业之路攀登。

可创业的甜还没尝着,苦就铺天盖地来了。7月台风“格美”过境,百亩水稻倒伏一半;10月台风“康妮”来临,抢收的农机供不应求,蒋吕洲红着眼圈打了30多个电话才请到农机队夜里加班;半年付了8万元工资,临时农机房重建需要一笔钱,6亩麦冬草药死得一棵不剩……创业的第一个半年,合作社亏了11万元。

对此,林珊早有思想准备。她召集合作社成员开了几晚的会,定下4件事:死磕生态技术——同期酵素水稻试验田倒伏率几乎为零;拥抱机械化——有自己的家伙才不被卡脖子;向专家学科技、向老农学管理;买农业保险,对冲气候风险。

“干生态农业没有风花雪月,有的是泥里水里摔打的硬仗。”林珊在日记里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不退缩”。

转机出现在2025年开春。合作社在福建农林大学吴林坤等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试种羊肚菌。羊肚菌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去年本地羊肚菌种植户亏本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周边农户听说几个年轻人要种植羊肚菌,都表示难以置信。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吴林坤的耐心指导和合作社的精心照料下,农场的羊肚菌比别处早20天上市,个头有巴掌大,精品率超三成。来考察的采购商举着菌子夸道:“我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羊肚菌呢。”林珊与当地的“三农”网红合作直播带货,将优质羊肚菌销售一空,还将200亩水稻早早预订出去。

农场终于扭亏为盈,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2025年4月,20万元创业贷款到账,蒋吕洲和朋友集资购买了一台农用无人机,林珊做生态农旅标杆农场的底气更足了。

记者手记

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我的生活就是一部不言弃、勇敢闯的成长爽剧。”这是林珊的微信签名。

这部“成长爽剧”的最新剧情也很精彩。在老师指导下,林珊带着《菌韵兴农——羊肚菌生态种植引领山区乡村振兴》项目,在2025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从全省15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一致肯定。她的“需求+”三下乡计划也成了样板,入选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24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公布的乡社中国年度乡村发展创新实践案例。每一项认可,都是一块基石,托着她的梦想向上生长。

还有许许多多像林珊一样的学子。从“走出大山”到“扎根田野”,他们写下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代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青年用知识唤醒土地的潜力,土地用馈赠成就青年的理想。这场双向奔赴里,藏着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密码——当更多人相信“泥土里有答案”,乡土的未来,便有了无限可能。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