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寻访到了河东乡长巷村的一位革命烈士后代黄红觅老先生。他的家族在那段烽火岁月中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用热血与牺牲书写了一段悲壮的革命历史。 黄红觅的奶奶范月英是老一辈的共产党接头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她凭借着高度的革命觉悟和对党的忠诚,为党组织提供重要联络点,确保信息的安全传递和革命同志的安全。他的父亲则担任交通员,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下,毫不畏惧,为党组织传递情报、运送物资。 在黄红觅的记忆中,奶奶总是充满热情地动员全家参与革命事业,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全家人团结一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黄红觅自己也曾跟着家人到放哨站岗的地方送饭。他说,当时全村人都很团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支援游击队的吃穿用度。 然而,平静的革命工作被一场背叛打破。由于当时的班长叛变,将河东乡长巷村东埪游击队的情况泄露,全村瞬间被敌人当作剿匪对象,村庄被烧毁。 那一年,黄红觅年仅6岁,懵懂的他和家人一同被抓进班房。狱中生活暗无天日,奶奶范月英为了保护同志、保守党的秘密,遭受了残酷的刑罚,最终不幸牺牲。在这场劫难中,包括范月英的女婿、外甥、大孙子等在内的11位乡亲相继牺牲,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信仰,后均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更让人心痛的是,年仅3岁的弟弟也因狱中恶劣的环境夭折。黄红觅侥幸存活下来,那段痛苦的记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烙印。 黄红觅回忆道:“当时监狱里条件非常恶劣,我们每天只能吃一点点发霉的米饭,喝脏水。因为他年龄小不算犯人,连发霉的米饭都吃不上,还是靠大家分给他一点食物,才得以存活下来。” 苦难的经历让黄红觅深知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他感念党的培养,在就读高一那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已入党66周年,黄红觅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与信仰。 “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党给的。”他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辈们。希望年轻一代能够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据史料记载,1941年,受中共建松政特委委派,叶风训到长巷村负责领导东埪游击队,当时游击队员30多人,他们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争取国民党政权的保甲长和基层组织,有力地打击了恶霸劣绅,游击区扩展到百丈、大南山一带。1943年,叶风训隐蔽在大南山东埪密林中养病被捕牺牲。至1944年底,游击队骨干龚福洪、范月英等相继遇难,之后,东埪游击武装转战新的根据地,抗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采访结束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修缮后的长巷村建松政特委游击队东埪活动遗址,这里曾是革命先辈们为了保卫家园召开重要会议的地方,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岁月流转,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遗址仅存着一些断壁残垣,但它们依然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英勇与不屈。 如今,村民们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种上了茶树和板栗,郁郁葱葱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板栗树也茁壮成长,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这片土地见证了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发展的巨大变迁,也见证了村民们在新时代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记者手记:在时光褶皱里触摸不朽的信仰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革命烈士的子孙后代,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也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采访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他未沉湎于过往的伤痛,反而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姿态拥抱生活 —— 既珍视先辈们以生命铸就的和平与安宁,更竭力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采访结束后,我们来到新修缮的革命遗址。秋日的阳光洒在新修的水泥路上,路旁茶树蓬勃生长,板栗林枝繁叶茂,一片生机盎然。若不是那块“建松政特委游击队东会议遗址”纪念碑,很难将这片土地与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联系起来。岁月流转,战火散去,但历史永远铭记。村民们在遗址周围种上茶树和板栗,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断壁残垣到生机盎然,这不仅是历史变迁,更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繁荣。希望年轻一代能记住历史、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范鑫琳 叶建辉 吴佳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