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干字当头 聚力奋勇争先 奋力绘就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共富新图景 ——中共松溪县委书记张行书 松溪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九次全会部署,围绕推动我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凝心聚力、奋勇争先,抢抓机遇、扬长补短,因地制宜探索走出具有松溪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为全省、全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以产业升级筑牢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根基。一是做强主导产业。新型轻纺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常松新材料、闽瑞新合纤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全产业链26家企业聚“链”成势,保障杰杰纺织、佳利仑纤维等企业落地投产,抓好产城融合、致存PET长纤维复合材料、新型轻纺展厅等项目和园区第二期1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力争今年新型轻纺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到2028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到2030年布局新型轻纺全产业链企业40家,打造绿色工厂5个、绿色园区1个,实现产值120亿元,成为全国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地。茶产业方面,巩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果,持续培优龙坛、湛峰、茗博等重点茶企,推动“九龙白茶”申报国家级品种,加快松溪县茶产业建设,确保龙坛茶业出口量继续保持全省民营茶企前列,力争到2030年基本完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建设,培优育强20家重点茶企,推动实现全茶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带动全县5万名茶农年均增收超8000元以上。二是做优特色产业。紧扣“世界第一蔗”百年蔗稀缺资源,深化“三蔗”统筹发展,加快“百年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紧密对接松溪籍在外科技人才上海药物研究所罗成教授团队,持续研发竹蔗多糖降血糖和后生元功能性红糖等市场青睐产品,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力争在2030年前,“百年蔗”进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种植规模逐步扩大至10000亩,实现年产值5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1.5万元。三是做精文旅产业。积极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按照“1+3+3+N”部署要求,深化城郊融合美丽乡村、环湛卢山农文旅综合发展带建设,依托松溪版画、青瓷、茶刀和大布福文化村、梅口埠等特色资源,持续深化文旅亮点,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加快打造湛卢文化展示中心,做好做足“文旅+百业”文章。 以改革创新释放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红利。一是以改革更好积蓄发展动能。一体推进绿色发展、营商环境、民生领域、农村综合改革等四项综合改革,加快打造具有我县特色的集成改革点,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五合一”全链条工作,切实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今年通过乡村振兴公司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以上、村民增收600万元以上,吸纳就业超3000人。二是以改革更好促进融合发展。坚持把县城、乡镇、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落细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用好“城市体检”成果,系统推进古城墙保护修复、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等城市提升行动,总结提炼10个行政村优化整合经验做法,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阶段转型。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重点城市创新资源,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常态化开展产需对接、人才交流,推进湛卢茶业、知行精制茶加工2个协作项目建成投产。三是以改革更好创造幸福生活。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深化“4+N”全民健康医防融合服务网,加快推进郑墩镇、茶平乡、旧县乡等乡镇“幸福里”社区建设,运营好花桥乡“幸福里”社区,切实把民生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力争到2027年,实现乡镇“幸福里”社区全覆盖,增加公寓式套房200间、床位400个。大力推广全域房票、“共有产权房”等政策,巩固拓展“讲习班”“吃茶话事”等机制成果,做好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源尾村、巨口村等优秀村规民约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以普惠共享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温度。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完善“庭院经济+零工平台”、企业用工快招快享等就业服务体系,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预计到今年年底,建成零工庭院20个,带动15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创收3500万元;到2030年,建成零工庭院50个,带动350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创收8000万元。二是强化高标准服务供给。扎实推进3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化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全力推进松溪一中扩容、湛卢学校及中职学校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持续拓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确保本科及本一上线率逐年提升,力争在2026年秋季,松溪三中灾后重建、下畲幼儿园等项目建成使用,新增学位超1500个。围绕人口变化和产业布局,科学布局完善进村道路、充电桩、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客货邮融合运营服务品质提升工程,加快8个乡镇客货邮融合站建设,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协调联动。三是厚植高颜值生态底色。抓“护绿”增美。深化“巡山交树制”“巡河交水制”,加快五星级幸福河湖和七里溪、新铺溪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全市前列,进一步巩固“四个全域”创建成果。抓“扩绿”增质。加快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建设,抓好景区景点、高速公路、铁路、沿河、城市道路等沿线区域的规模化花化彩化,进一步打造靓丽风景线。抓“兴绿”增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广林地“一亩一保险”绿色金融模式,推进“森林生态银行”扩面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力花桥苦笋、六墩黄粿等“土特产”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带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力争到2027年底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村数量达到40个以上,消除一批发展薄弱村,新增一批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经济强村,持续擦亮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