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勋章是中央发给我的,中央发给我三个纪念章,其他的纪念章也有很多,有进军大西南,有抗美援朝……” 7月22日,在松溪县离休干部陈文通的家里,95岁的陈文通坐在桌前,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轻轻抚摸着胸前新旧不一的勋章,眼里焕发着光彩,从他的叙述中我们仿佛来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时从父亲那里得知部队征兵的消息,我积极响应,加入了刘、邓大军,跟随第五兵团进军大西南。” 陈文通1931年出生,1949年响应号召,报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同年1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西南战役,他跟随二野五兵团前贵州。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势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50年1月第五兵团胜利到达贵阳,在全程进军大评比中,陈文通被评选为全程进军模范,并加入共青团。 然而,局势并未就此稳定。1950年3月,贵州省发生全省性的土匪暴乱,贵州省委和五兵团党委命令陈文通所在的148团执行息峰县剿匪任务。“修碉堡、挖战壕、抬担架、护送伤员……只要是能做的我都全力以赴。”陈文通回忆道,“我在50年4月剿匪战斗中立了三等功,然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1月6日经上级党委批准,陈文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入党以后,中央要抗美援朝,我也报名,写血书,响应国家号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文通动情地说。 陈文通在进军大西南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深刻体会到身为革命战士的责任与担当。当“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召传来,陈文通毫不犹豫,凭借着党员的觉悟和战斗经验,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 在抗美援朝的三年艰难战斗岁月里,陈文通与战友们在严冬深夜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站岗放哨、行军作战、挖坑道和看管俘虏。每当困顿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入党的初心。 “不得了,非常冷。飞机在头上飞,在轰炸。我们挖坑洞挖地道,那个坑洞还不到一米高,我们就在坑洞里生活。”每当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陈文通的眼神中依旧透露出坚定和自豪,“那个时候下大雪,我们在坑道里就吃一点点干粮,没有水,就偷偷到坑洞外偷雪吃。” 三年的抗美援朝岁月,在冰与火的交织中刻下了太多印记。当胜利的曙光逐渐清晰,长期超负荷的战斗与恶劣环境的侵蚀,让陈文通落下了病根。经组织安排,陈文通告别硝烟弥漫的前线,踏上回国就医的征程。身体稍有好转后,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安排他转业,回到家乡松溪任职,从事党务和文秘工作。工作期间,陈文通曾获得省农业厅荣誉证书、“南平地区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松溪县农业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离开部队的日子里,陈文通胸前的勋章时常被摩挲得发亮。那些在西南密林里的冲锋、鸭绿江畔的呐喊,始终在他心头回荡。他将这些珍贵的回忆与图像整理成册,主编了《进军大西南》《抗美援朝》等回忆录,这些浸透着硝烟味的文字,成了松溪县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材内容。 “这些都是我这几年写的日记。”陈文通从抽屉中拿出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日记,每一本日记上都标注有清晰的年份日期。如今,年事已高的陈文通仍然保留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将对往昔战友的思念,家乡新变化的感慨,都一一写下,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忱与对历史的敬畏。这一本本日记,连同那些回忆录,共同编织成他与时代对话的纽带。 “年轻一代的党员,要牢记历史,希望我的这些书能够传下去,让年轻一代的党员能够了解、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陈文通说道。 岁月在陈文通的脸上刻满沟壑,却从未磨灭他心中的火焰。那些写满字的纸张,那些被摩挲光亮的勋章,都是他写给时代的答卷。而这份坚守,早已化作松溪河畔的春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让那段峥嵘历史永远鲜活。(真魏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