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福建新闻 > 正文
平潭:“小问号”撬动蓝色财富
2025-07-14 08:57:26 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王俊杰  

早上7点,平潭君山片区西楼村,60岁的周宏雄跨上电摩,朝不远处的蒲编堂海马养殖基地骑去。

刚进基地大门,一口口养殖水池便映入眼帘。清澈的池水里,大大小小的海马随波摇曳,它们蜷曲的身体形似“问号”,煞是可爱。

换上工装,挽起袖口,周宏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基地共有600口池子,每口约1万尾海马。”他说着,取来饵料倒入池中,原本有些慵懒的“小问号”们立刻蜂拥而至,张合着细长的吻部争相抢食。

海马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这些小家伙比新生儿还娇贵咧,每天都得按时投喂。”周宏雄说。

“老周说得对。”话音刚落,基地负责人刘用寿接过话头,“这些海马可是咱们的‘金疙瘩’!”

原来,海马对水质和环境要求严苛,在自然界中成活率较低。2022年,在外闯荡多年的刘用寿带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回到家乡,打造占地30余亩的海马养殖基地,引入膨腹海马、线纹海马等品种,开启从育苗到初加工的绿色产业之路。

从炎热的室外走进A区控温车间,一股凉意袭来。“平潭的气候等条件恰到好处,有利于海马生长。为此,我们专门打造了恒温房,通过设备将温度控制在17至25摄氏度,模拟海马生长环境,让它们住得更舒适。”刘用寿说。

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海马健康生长的关键。“我们坚持投喂活的桡足类,从源头保证绿色健康。”刘用寿弯腰舀起一杯海水,对着亮处晃了晃,杯中的浮游生物清晰可见。“还有这水,也不敢含糊。我们引入平潭的外海水,打造水循环系统,严格把控水质。”

好东西不愁销路。在初加工车间,工人正将分拣后的海马清肠、烘干,再送进磨粉机与塑封机制成干品或粉末,供应药膳市场。

“我们只挑选足月的海马进行加工,还得是形态饱满、活力十足的‘优等生’。”刘用寿咧嘴一笑,“2克一尾的海马干每公斤能卖2万元。”

海马养殖丰富了当地的养殖品种,“公司+渔农户(合作社)+金融”的合作模式更为周边乡村撑起一片增收致富新天地。

周宏雄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曾是靠海吃海的渔民,如今“洗脚上岸”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这活好上手,离家近,每月能挣五六千元。”他直起腰,指着前方忙活的工人,“那边20多个伙计都来自附近村子。”

“海马养殖这事儿,着实不赖。大家都盼着基地越做越大,带动更多人一起致富。”老周搓了搓手,话语里满是期盼。

(刘宇捷 张哲昊)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