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讲好松溪故事,松溪讲习班将通过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宣传党史知识,弘扬地域文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松溪的“生产习俗”。 (接上期) 四、水路客运 (一)木船摆渡 自古以来,桥是架空的路,渡是涉水的路。《松溪县志》康熙版载,宋前县内有东平渡、水南渡、溪乾渡、大布渡、龙津渡等五渡。随后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善,以渡改桥,也有桥毁设渡,在历史的长河中,桥渡是互相交替的。至1988年年底止,全县仅有林屯、夙屯、前进、万前、梅口上下渡等六渡还在使用。随着2001年郑墩镇夙屯大桥建成通车,松溪结束了摆渡的历史。 历史上松溪主要的客运渡口有: 旧县渡:松溪县原属古越地,旧县曾立松源县治。旧县渡是商旅的要津。宋庆元间建石墩木梁结构的通济桥,渡废。 大布渡:古渡。大布亭仔头两岸有市集、商行,因此渡口日流量达两三百人次。1973年7月建成大布大桥,渡废。 水南渡:古渡。渡址在城关西门,与水南村对峙。明万历间改渡为浮桥。 龙津渡:又名夙屯渡,至今石壁上“龙津”二字犹存。2001年,夙屯大桥建成,渡废。 梅口渡:梅口有二渡,上渡、下渡均是农业生产专用渡。现已废。 (二)浮桥 松溪县城有东西门两座浮桥。浮桥的建造是将两船并连钉上木板为桥扇(即浮桥墩)在两桥扇中间架设两块厚10公分、长4—5米,宽40—50公分的桥板,再用两条铁链串连每座桥扇固定,并在两岸竖立两个石桩捆挂铁链锁镇浮桥,洪水时,解开铁链,桥扇由两岸石柱牵制,不会被洪水冲流、待洪水退时,再将两端桥扇联结即成浮桥。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处分别建大桥,浮桥废止。 五、水运文化遗存 松溪水运历史悠久,在发挥其航道运输的同时,也凝聚了松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形成并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 (一)航船谚语 ①云移南,天会晴;云移东,雨濛濛。 ②东边黑咚咚,西边起大风。 ③落雁成行急飞东,行船又遭打头风。 ④清晨红霞出东山,今日风向不一般。 ⑤船过斗米企,有翅不能飞。 ⑥有菜勿吃菇,有路莫乘船。 (二)渡工习俗 本县的渡工,每年逢“端午节”“春节”可向本村或附近村庄各户人家收取“粽子”“年粿”。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去修路开路,村里人办“开路饭”时亦要请渡工吃饭。 (三)行船忌讳 ①开航时,要说“放船”,不能说“撑船”,因为方言“撑”与“沉”同音。 ②洗船时,概说“拿开”船底板,不能说“翻开”。 ③乘船吃饭时,筷子、汤匙不能搁在饭碗,否则意味着船会搁浅河滩。 ④“袜子”要说成“脚套子”,“麦子”要说成是“皮子”因为“袜”“麦”方言与“打”同音,忌船被打翻。 ⑤船民若要将船出卖时,用竹筷子破一个缺口,夹一张竹叶,插在船头,表示此船出售。 (四)水运碑刻 松溪现存许多有关水运管理的碑刻,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水运文化的实物资料。 官立船价碑:乾隆十六年松溪县正堂,将官定的过渡船价勒碑示众。碑刻原在城关大南门外,现移至塔山碑廊。 奉禁碑:乾隆三十四年松溪县正堂勒碑示禁砍运林木,以保护水坝。碑刻现存于大布村渡口。 永禁革碑:道光二十一年,松溪县正堂为警示根除码头欺行霸市的行为,勒碑示禁。碑刻原在城关大西门外,现移至塔山碑廊。 禁碑:清光绪二十一年,松溪县正堂王士骏曾勒碑示禁,为整治航道拆水坝移水礁,以维河运畅通。碑刻嵌置于城关大东门外的城墙内,今尚存。 来 源:史志松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