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农忙季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回乡途中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这首《插秧诗》。他用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既是那么浅显真实,又是那么生动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在松溪民间,田间劳作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松溪民谚素有“七十二行,以农为王”和“百般手艺,不如锄头落地”等说法,而莳田关系到收成的好坏,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莳田,即是插秧,是松溪方言中保存古汉语词汇的一个例证。成书于三国的百科词典《广雅》记载:莳,种也,分秧匀插。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清明至立夏的这段时间,即农历四月间,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乡村也渐渐明朗和忙碌起来。秧苗嫩嫩的、绿绿的,一天天在秧田中长大、长高、长密,急切地等待着被移植到另一方水田里去扎根生长、抽穗吐香。“田等秧,谷满仓;秧等田,饿郎当”,此时待莳田的水田早已耖平,并放足了田水。 早在一个多月的谷雨前后,这些待移栽的秧苗,就已经通过谷种撒播萌发,壮茁地长在秧田中。做秧田、撒谷种等属于技术含量很高的农活,必须由老农担当。“秧长谷桩芽,头痒没工扒”,为赶农时,有钱的人家请工,没钱的人家换工,莳田往往成了一家老小和邻友亲朋齐上阵的大场面。 开始莳田时,通常是经验丰富的老农,根据每丘田的形状采用不同的方法开插,有顺势而弯的,有取直走向的,大部分是从中间开始直插的,为的是达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并有利于日后稻田的维护。随后,大家依次排开阵势,每人每行六株,左右各两株,两脚之间两株。插秧时须用三个手指撮住苗之根部,在细泥水田里轻轻一沾,入泥后再略一轻移,使苗耸直。边插边退时,尤须保持直线,否则苗便会插在脚印内,无法沾泥。 “脸朝田土背朝天”,插秧是一项很累人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事,一退到田埂,就地躺下是很正常的现象。退至田尾,抬头前望,原先是浑浊的水田,转眼间绿苗油油、生机盎然,令人不胜喜悦。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这首《插秧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青青秧苗,皆是法身”,松溪农人几千年来就这样以美丽谦卑的姿势劳作着,莳弄着水田,也种植着心田和更广袤的福田。那谦恭的姿势化成累累垂首的金黄色稻穗,那辛苦退步的种植,何尝不是获得秋天圆满的另一种向前。 为了不误农事,农民们往往无暇回家去吃饭,于是,送田饭便成为莳田时节的风俗习惯。为了恢复体力,主人会备上丰盛晚餐犒劳大家,松溪民间有“莳田亲家打早(收割早稻)客,耘田化吃(乞丐)捧粥缽”的调侃。晚餐菜肴有五大盘或十碗菜,置红酒、冬白酒和花生、瓜仔、酥豆配酒,豆腐咸菜佐餐,主食一般是大米饭,也有面条麻糍等。 因人多,这几天,插秧的人家热热闹闹的,就像家里在办喜事一样其乐融融。白天,大家在田地里忙着插秧。晚上,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斗酒量。 日子,在累中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