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主要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大肠癌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现如今,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高、病程较长、治疗较难、反复发作,这些均是胃肠道疾病的特点。 我们平时应该如何远离胃肠疾病,身体出现哪些变化预示着疾病的产生?今天,来听听南平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中医主任医师、内镜室主任朱智宇怎么说。 便血≠痔疮 或有结肠息肉、结肠肿瘤等疾病发生 很多人都曾出现便血的表现,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归结为“都是痔疮惹的祸”,实际上,如果发现便血,便不可疏忽大意。 “便血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内痔、肛裂出血,患者得了结肠肿瘤、结肠息肉或是溃疡性结肠炎等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便血的症状。”朱智宇告诉记者,内痔的出血一般为鲜红色,主要表现为便纸染血,便时滴血,或者喷射状出血,血液往往和粪便不相混。如果便血的颜色是暗红色,甚至伴有黏液,那么就需要警惕是否有结肠息肉甚至结肠肿瘤等疾病的可能性。如果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早”在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中是很重要的,朱智宇介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漫长过程。研究发现,近95%的结直肠肿瘤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经历“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如果能够在息肉腺瘤阶段就“斩草除根”,就能有效防止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肿瘤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 年生存率是 90%。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结直肠肿瘤治疗方式通常涉及手术介入和化疗,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大。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 做好结直肠肿瘤的三级防护 “通过筛查、普查,结直肠肿瘤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结直肠腺瘤或癌前病变,这是结直肠肿瘤三级预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朱智宇强调。 所谓结直肠肿瘤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旨在改变生活方式;二级预防重在筛查、普查、早期诊断,及癌前病变的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即临床治疗),注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三级预防措施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生存率的提高,35%归因于一级预防,53%归因于筛查,12%归因于治疗的改善。因此,肛肠科专科医生们也会积极鼓励高危人群参加筛查普查,使之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二级预防中提及的筛查,肠镜检查便是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及息肉最有效的方法。 在过去,抗癌的重点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而忽视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预防消化道肿瘤需要做到“三早”,即早查、早诊、早治。胃肠镜检查就可以有效预防三个肿瘤的发生(食道、胃、结直肠)。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胃肠镜兼具检查及治疗双重功能,是胃肠道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早期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朱智宇说,胃肠镜检查在医学界也被称为“消化道保护神”。 由于胃肠镜检查步骤稍显繁琐,不少市民心怀畏惧,不愿去做检查,那么,胃肠镜检查是否必要?答案是肯定的。朱智宇说,由于生活、饮食等因素,人体内的胃或肠黏膜表面会突出异常生长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在肛肠科临床中,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患者为多。 而胃肠肿瘤患者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群,因此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需要做胃肠镜检查,从息肉长成肿瘤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如果能在日常检查中早发现、早治疗,赶在癌变前做一次胃肠镜,就能发现并切除它,就可以预防胃肠肿瘤的发生。 这些人群,应做胃肠镜检查 哪些人群,应做胃肠镜检查? “第一是高危人群,具有胃肠肿瘤家族史,患有胃肠道相关疾病,感染幽门螺杆菌,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说酗酒、抽烟的人群等等。第二是年龄因素,胃肠肿瘤患者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群,一般50岁以上的人群需要做胃肠镜检查。”朱智宇总结出了以下五类需要做胃肠镜检查的情况。 一是40岁以上无症状(无论男女),尤其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二是有食道癌、胃癌、肠癌家族史,此类人群患上同种癌症的发病率高出普通人两到三倍;三是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比如长期吸烟酗酒,暴饮暴食,吃得过急,喜欢吃亚硝酸盐含量高的熏制、腌制、隔夜菜、烧烤、霉变食物,很少吃新鲜蔬菜等;四是常出现胃肠疾病症状,比如胃痛、胃胀等上腹部不适,便血、大便形状改变、腹泻、腹痛等;五是有胃肠疾病史,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息肉、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胃肠病患者应定期做胃肠镜复查。 医生建议,做完胃肠镜检查后,可咨询专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确定下一次胃肠镜检查时间。(李思敏 唐雯晖 杨德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