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为底色 绘就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访松溪县花桥乡党委书记魏雄森 一、回顾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工作成果 十九大以来,花桥乡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的突破;民生工程日臻完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改善。 在抓党建方面:坚持狠抓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基层堡垒与培育党建特色,打造了源尾、招沙甲、九蓬、寺坑、路桥“综合性党建示范带”。招沙甲村利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颐居乐园;路桥村积极发掘红色底蕴,创建“红军食堂”,打造红色主题公园。 在服务民生方面: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19.7公里的四好公路“花濠线”、4公里的花桥至招沙甲旅游公路、集镇供水巩固提升、车上移民造田等民生工程;建成招沙甲、车上村等移民项目;建成涉及村头、花桥等5个村的安全生态水系项目;落实道路全长945米的集镇文化一条街建设项目;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座,并实现了13个村级文体小广场的建设、改造,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招沙甲、源尾、路桥等7个幸福院。二是校园环境显著改善,扩充校园面积5116平方米,改造校舍面积1694平方米,花桥幼儿园、中小学等部分教学楼新建扩建陆续投入使用。三是做好脱贫攻坚,357户1048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5个贫困村均实现脱贫摘帽,圆满完成143户371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四是严格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县等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部署要求,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在产业振兴方面:强化“合作社+农户”模式,全乡12个村平均村财收入从2018年的11.98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15.31万元,增长了27.8%;农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0404元,增长到2021年的17413元,增长了67.37%。 在生态宜居方面:12个村全面完成可降解生物垃圾堆肥池建设,完成户厕改造365户。招沙甲村、村头村荣获“国家级生态村”称号,花桥乡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并借此成功承办了“武夷山水”全国郊野钓鱼大赛。同时,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大战六十天、全域无垃圾”行动,2019年7月,全市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现场会在源尾村召开。 在乡风文明方面:用好建松政农民暴动纪念馆、源尾甲墙国共谈判遗址等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先后承办全国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福建分会场集中示范活动和全市移风易俗“1+N”现场工作会等会议活动,先后获得“市级文明乡”、“省级文明乡”等荣誉称号。 二、介绍“一乡一品”工作亮点 花桥乡依托生态优势,以“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十九大以来,共收购烟叶25197担,总收购价4020万元,创税851.85万元。2022年,全乡烟叶种植3530亩,新建烤房79座,技改旧烤房91座,收购烟叶8560担,收购总金额1730万元。明年,将继续推动烟叶扩种,烟叶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产量预计11250担,实现乡财收入173万元,村财平均收入12.5万元,实现户均收入近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收1500元。 三、展望未来规划 一是持续保障民生。积极做好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加快灾后基础民生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招沙甲至源尾水毁公路修缮、路桥西溪至浦城濠村乡道路硬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双色经济。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发展“一地多用”模式,做好水稻、烟叶等种植,促进农业增效;挖掘文化底蕴,借助丰富的红色文化、畲乡文化和农耕文化等,举办文旅、研学培训活动。三是建设大集镇。在花桥乡集镇进行“三化”改造;整合闲置土地资源转移偏远自然村人口,修建新农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今后我们将继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