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纸工工艺品种繁多、源远流长。 一、剪雕纸工艺 有专业和业余的两种,凡是用雕刻刀雕刻的花朵图案,都是专业户雕刻的。比如:灯笼上金色的花边和金字,以及各种绣花的花样标本,土话叫“花样簿”,都是专业户刻好出售的,过去城关水巷头范正明店有售。至于剪花工艺,旧时很多妇女都会剪花,有鞋花、儿肚花、围裙花、帽花、窗花、办喜事的铜钱花、喜字花等等。过去姑娘结婚时都要带上一本绣花剪纸“花样本”,到男家剪花绣花,以表姑娘的“手头正”。现今会剪花绣花的姑娘则很少了。 二、扎糊纸工艺 这是松溪县民间非常流行的纸工工艺。制作上有先用小竹条、芦秆、细铁丝等材料,扎成各种形状的骨架,然后糊上各种色纸,形成各种各样的纸工工艺品。比如龙灯、鲤鱼灯、冥具的房厝(方言叫“糊库”)、大小立体纸人、车轿以及各种各样的走马灯、八角灯、西瓜灯、兔子灯,花篮灯等各种各样的花灯。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挂大厅、门口的大花灯,也有提在手上走街串巷作照明用的小花灯,还有小孩拉着会走动的动物灯,如白兔灯、小羊灯等等,真可说是万灯千样各有不同。还有一种会飞上天空的灯,土话叫“孔明灯”,是一个大红圆球灯笼,球形直径有一米多宽,球内点着灯,灯上黑烟冲出灯笼口,大红球灯笼也就慢慢地飞上了天空。 松溪民间还有一种扎纸工艺,土话叫“彩架”,是用一个大木架子,在架子上扎糊着假山、小桥、树木、花草、凉亭等等纸工工艺,非常好看。另叫两个小孩子扮成戏剧片断的小演员,站在架子上成“十八相送”“花亭会”“小桥会”等等戏剧画面。这种“彩架”是庙会活动中的一项文化艺术活动,穿插在旧时敬佛游行队伍中。一般庙会有六辆到八辆彩架,最多的时候有十辆彩架上街游行。 三、裱褙纸工艺 裱褙字画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纸工艺,是要经过从师学艺的。松溪在上世纪初有两家裱褙店,这两家裱褙店的老板是从建瓯学艺回来开的。到抗日战争时期,很少有人来裱褙字画,裱褙店只好替人家裱褙结婚新房,松溪方言叫“褙厝间”。 四、脱胎纸工艺 是用各种各样的模型糊上白纸,多糊几层,干后脱胎,再将纸胎上一层松香或腊,加上颜色图案,就成了精美的脱胎纸工艺品。比如立体纸人的头、手、脚以及冥具中的花砵、花瓶、酒瓶、酒杯、茶壶、茶杯、大小碗和各种各样的家具用具等等,都是用脱胎纸工艺做成的。这种脱胎的纸工艺,过去松溪有好几个店铺都会做,现已失传。 五、纸伞工艺 制造纸伞工艺,旧时松溪也很普遍,城里有两三家制伞店。他们除了制作古老单色的雨伞外,也兼制一些“油单”卖。“油单”即厚的油纸,农民多买来做围裙和披肩。而市面出售的轻薄小花伞,是从外地贩来卖的。直到1947年,才有一个制伞师傅来松溪,开如是做补伞,后来在城关水巷口开一个伞店。他也会制作轻薄美观的小花伞。 六、灯笼工艺 松溪县城过去只有两家灯笼店。灯笼是用竹篾做骨架,可张可束。灯笼外面的裱褙工作,大小灯笼则有所不同。大号的先裱一层簿纱而后裱棉纸,小号的只裱棉纸。裱褙后晒干,然后再上油、上色,加花边图案等工序。过去,灯笼是人们常用的工具,尤其是夜间外出或房前屋后走动,所用的小灯笼更是重要。这种提在手上的小灯笼,有店铺上出售的,也有自做的,花样形状很多。有圆的、有四方的、有六角的、也有筒形的;有用铁丝做骨架的,也有用竹篾做骨架的,还有一种灵巧没有骨架的小灯笼,是用一张纸折成的,可以束小放在口袋里。 旧时松溪除了以上六大类纸工艺外,还有一种纸扇工艺。纸扇工艺过去只有少数人自制自用,不是很普遍,只作附带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