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网言网语 > 正文
在《建军大业》中感受精神的魅力
2017-08-02 11:06:26 来源: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王江江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建军大业》紧跟时代要求,揭示了一支正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历史原力,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主题和时代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建军大业》在这方面做出了应有的探索。

筋骨是文艺作品的思想立场,体现着作品的民族信仰和时代精神。电影选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和井冈山会师四个历史片段,构建起了影片的结构和场景,为我们讲述了一支具有革命信仰的军队的诞生历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千难万险的奋斗,以及开国领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信念,无不展示着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一个没有政治立场、崇高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同样,一支没有政治立场、崇高信仰的军队也是不堪一击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正是这部影片的筋骨,是直逼灵魂、深入骨髓的强烈表达。

所谓有道德,就是“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处于一个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混乱时代。在影片中,各路军阀窃国诛心,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救国救民。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道德的力量,也深切感受到了道德的重塑何其艰难。《建军大业》属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表现了艺术化的历史,我们不能完全以历史的标准来评价它,但是影片中所塑造的艺术人物,以历史本来面貌为底色,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

优秀的文艺作品还要有温度,需要在历史细节的刻画中凸显道德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辉。《建军大业》的温度体现在文艺性上,那些审美理想和独立价值,通过技术上的精良制作和艺术上的精湛表达,巧妙地蕴含在影片的思想主旨之上,自然地传递给了观众。观看《建军大业》时,我们不时会被画面和语言所触动,在热血沸腾、满腔愤慨时流下感动的泪水,那是历史片刻定格为细节画面的力量。朱德率三千将士阻挡钱大钧的三万大军,取得三河坝战役的最后胜利,胜利是光荣的,然而战争本身是残酷的,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战役的惨烈场景,有超乎想象的艺术表现力。同样,毛泽东告别妻儿也是一场感人至深的戏,杨开慧一句毅然决然的“别回头”,瞬间揉碎了多少观众的心。正是这样的细节,给影片增加了感人的温度。

《建军大业》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震撼和感动,更有挥之不去、历久弥坚的精神魅力。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