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网言网语 > 正文
个人信息 必须保护到人
2017-07-26 16:25:14 来源: 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 王江江  

近日因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一审宣判,个人信息保护再次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有人呼吁我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其实据专家统计,目前我国已有相关立法100多部。个人信息是个人的,个人是个人信息的权利主体,保护个人信息,理所当然就应当保护权利主体的权利。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立法多着眼于禁止掌握个人信息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泄密,而缺乏维护具体个人的具体信息权利。禁止性规定和打击相关犯罪,是对个人信息隐私权利的间接保护,但不是直接保护具体权利主体的合法权利。

以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为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就是犯罪。按照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有十种情形属于“情节严重”,大致就是:把个人信息卖给犯罪分子并被利用了,泄密个人信息达数百条、数千条之多。除非像徐玉玉那样成了诈骗等案的受害者,一般个人不会成为个人信息泄密案的真正侵权对象。个人必须“打包”成数百、数千之众,才有可能触发刑事调查。

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无非是刑事追究、行政监管与民事侵权归责三个方面。而就民事而言,很多国家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企业对个人的服务合同,从而将侵权责任转化成合同责任。在我国的民法体系中,《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的侵权责任,国家也未强制企业将保护个人信息纳入服务合同范畴。企业泄密之后,被侵权者只能徒叹奈何。

个人信息很琐屑,这就注定了只有他本人才知道是不是被泄密了,这也注定了保护个人信息是一项“个人的事业”。由政府将保护的责任大包大揽,实际上是将个人忽略。现在到处是个人信息泄密,但全国罕有人诉诸法庭,已经证明了此点。

这不是说,通过政府行业监管起不到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但这是一种间接的效果,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要加快权利落实到“人”本身。保护个人信息就要保护到人,关键是两条:在监管层面,强制企业将个人信息保护列为服务合同条款,作出侵权赔偿承诺;在侵权责任法上,将个人信息权视同财产权,凡侵权即给予损失赔偿。有侵权就有赔偿,这才是真正的保护个人信息。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