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网言网语 > 正文
爱心支教岂能裹挟铜臭的味道
2017-07-18 09:25:20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王江江  

利用暑期参加爱心支教活动,到达支教地点后才发现,主办方非但没有相关资质,竟然还开起收费性质的辅导班。近日,陕西数百名大学生,经历了一场闹剧。经调查,涉事企业并无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目前相关部门已对其进行查处。(7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大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爱心支教,可以深入基层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对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一种弥补,无疑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如果这种“爱心”被人滥用,沾染上铜臭气息,就需要警惕了。

媒体调查的“陕西爱心支教联盟”,便是以“支教”为名,行敛财之实。最终受到伤害的,是那些满怀爱心,投身支教事业,却被村民骂作是骗子的大学生们。说到底,也是对整个支教事业的践踏。宝贵的“爱心”,成了某些别有用心者变现的工具。

在不少偏远山区,每逢寒暑假,孩子的学习问题确是一大难题。当城市里的孩子奔赴在各种辅导班时,农村里的孩子可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特别是在学习上。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育资源上的“先天失衡”。当然,我们也无从断定,假期里的补习和指导,究竟会对学生的成绩和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至少,大学生群体的到来,普遍起到的会是一种积极的作用。于农村孩子的家长而言,对这种义务的乡村支教,往往持以肯定和欢迎的态度。

谁曾想,爱心支教沦为了少数投机倒把者的敛财渠道。“支教联盟”作为联结支教大学生和支教地点的中间人,故意向两方传递于自己谋利有益的信息,而不谈存在欺骗性质的关键信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和支教地的信息缺失,扮演中间人角色的“支教联盟”则企图以此蒙蔽他们从中获利。虽然有大学生对招生宣传单上的课程费用心存疑虑,却因费用并不那么高昂,和支教负责人“半公益性质活动”的解释蒙混过关。从这个细节上,足以表现出“支教联盟”的狡黠和精明。而且,为了防止“支教老师”逃跑,部分支教点甚至会扣押学生证和身份证。从高校发起爱心支教,与大学生签订协议,到分配支教点,把爱心支教巧变收费辅导班,反映出“支教”骗局已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利益产业链。其中的不少做法,足见其肆无忌惮的姿态。

涉事企业因无举办支教活动的相应资质,被相关部门查处不是终点。也绝不能停留于部分高校发布文件,提醒学生“不要参与到此类组织中”。“支教”骗局中的隐蔽性从这起事件中我们不难感知。而且,此次陷入支教骗局的大学生有数百名之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其他地方可能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基于此,有必要以此为契机,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查,在监管和审查上加大力度。毕竟,“爱心”一旦被铜臭气息裹挟浸染,便很难恢复到最初的纯粹模样。整个支教事业的大厦,更不能被这少数违法失德者的可恶行径挖空根基。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