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网言网语 > 正文
“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值得反思
2017-06-27 17:58:55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王江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在正在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台手术和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现象。(6月25日 新华网)

“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绝非戏言,而是真切存在的现实。人民日报就曾发文尖锐指出,在现行的医生评价体系下,论文多少、职称高低和临床水平并不相称。会看病的医生不会写论文,会写论文的医生不会看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客观地说,医学论文是临床实践的总结升华,其最终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重视学术论文,本来无可非议。尤其是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发表论文,对于提升中国医生的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走极端。特别是在医学领域,撰写论文固然能体现出某些创新与探索的能力,但对医生更本质的工作——看病和预防方面的能力评价,却显得有些苍白。尤其是在我国论文发表标准混乱、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再拿论文说事,已显得难以服众。前不久发生的“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撤稿事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医疗领域“论文崇拜”的问题所在。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去年10月12日,国家卫计委、食药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指出将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实行人才分类评价标准。据报道,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或将直接改变以往论文在临床医生中占比过重的情况,将更看重医生对病人的治疗、防治效果。这对众多忙碌在临床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来说,显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至少能让众多致力于踏踏实实看病的医生,感受到更多希望,也能让患者得到更多“接地气”“有效果”的服务。

其实,临床医生写论文、搞科研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医院将论文与职称、薪酬等挂钩,实行论文“一票否决”。虽然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但对于大多数基层医生来说,临床与科研很难兼顾。据了解,在很多西方国家,医生一般分为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类,有的主攻科研学术,有的主攻临床技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但是,我国的医生基本属于“全能型”,既搞临床,又搞科研,这显然不符合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当“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当论文被摆放到过于重要的高度,甚至为了发表论文可以大面积地不择手段,它一定意味着某些重要的机制被扭曲了。

笔者以为,“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值得反思。如何让医生从“论文至上”、“论文崇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临床,把更多的时间还给病人,既是医生的心声,也是患者的期盼。当务之急,我们不妨学习国外临床、科研人员分门别类的经验,临床医生以病人为最主要“教材”主攻临床技术,科研人员主攻医学科研项目,让两者相对独立,更利于“术业专攻”。长远来看,还是要从源头入手,改变一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以强化重视临床实践的导向,同时加强对学术不端、论文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唯有双管齐下,才有可能正本清源。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