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网言网语 > 正文
高考,不可或缺的社会景观
2017-06-08 18:05:23 来源: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王江江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年。

高考,实在是太特殊了。每逢这一节点,除了数百万考生,举国进入高考模式:工地停工、车辆禁鸣、交警护航,连广场舞也为之停跳几天;在各路媒体上,高考的消息铺天盖地,无处不是公众的追忆往昔与赶考学子的励志誓言,连广告营销也要蹭上高考;而只要高考语文考试作文题一公布,一年一度全民写作文的网络狂欢又要上演……

高考太特殊了,特殊到在这几天,空气里,几乎每一个分子都在传达一个信息:现在在高考。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以花样百出的形式参与高考,放眼全世界,这样一幕都是罕见的。

高考业已恢复40年了,但它所承载的社会期待丝毫没有减轻,舆论在其面前依然不能“淡定”。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次考试、终身缅怀”,怀念与感激,期待与反思,在这几天汹涌而至,将高考的每一个细节与纹路审视一遍。

在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呈现“特殊”的一面,引发超乎寻常的关注,恰恰由于它是“正常”的。正常,体现在于高考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常识的重申。尤其是在对社会流动性的讨论日益高涨的今天,高考所承载的,不只是一次考试,而是公开、透明的社会底线,是勤奋刻苦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当社会的复杂面相不断显现,“背景”“关系”乃至“颜值”等不可捉摸、难以确定的游戏规则被广泛批判,相形之下,高考无疑是最为正常、最为透明的规则。社会形态无论历经怎样的改变,高考可以历经40年而热度不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们在世事变迁中对常识、底线的渴望。

高考在微观层面,是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呈现;从宏观层面,它也是社会公正的标记。高考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早已嵌入了宏大叙事的话语中,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一个注脚。恢复高考以来的40年,与之相伴的是命运选择的自主,社会秩序的构建,居民财富的累积,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些虽都非高考之功,但高考所体现的对知识的尊重,对权利的认可,对拼搏的鼓励,都是中国这几十年成就的精神源头。因此,对高考任何的礼赞都是应该的。

不可否认,高考并非完美无瑕,高考改革同样是一个高频词汇。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应忘记高考的精神气质:知识学问的涵养,个人选择的自由,考试规则的公平。高考的改革,也当顺着这样一条正常的轨道,贯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平等、公平的共识,照顾个体的幸福,符合人性的期待。全社会对高考,因感念而聚焦,因珍惜而期待。

恢复高考走过40年,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景观,我们已无法设想没有高考是何种面貌。今天,我们依然因为它的到来而激动,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的期待:它有改变命运的希望,它有公平透明的底线。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