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魅力松溪> 特色产品 > 正文
九龙窑与珠光青瓷
2017-04-04 13:52:41 来源: 松溪新闻网  责任编辑: 吴杨珠  

日本陶瓷考古家坂进隆夫在其专著《贸易古陶瓷史概要》中对印尼出土的闽北松溪窑青瓷莲花盘的评价:"本器刻划的莲花纹图案,具有朴素无华,一尘不染的清高之美。欣赏此盘,令人联想到闽北初夏的山水风光。为了向移居南洋群岛的同胞们传达故国之情,宋代陶工们把盘里的莲花描绘得多么生气盎然"。

松溪瓷器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文物部门考查,我县已发现古瓷瓷窑址有河东山合村唐末五代越系青瓷窑址、塔下回场宋代青瓷窑址、六墩村元代古青瓷窑址、茶平铁岭南湾明代碗窑、郑墩新铺清代碗窑等,衔接起松溪县古代制瓷历史的链条。到了宋代,九龙窑的出现,标志着松溪的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顶峰。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松溪创建了当时在闽北青瓷窑系中规模最大,烧制年代最长的回场窑。回场窑位于县城西郊五里回场村,窑址分布在村北一片低矮小山丘上,村南是松溪河。窑址占地10万平方米,古窑13座,现存5座,堆积面积达6万平方米。民间传说回场窑址为龙穴,点火烧窑后有龙穿梭廻游于九座龙窑之中,所以当地百姓又称之为九龙窑。据有关资料考证,九龙窑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中期极盛,元明时期由于海禁,逐渐走向衰落,烧制有四五百年历史。

九龙窑主要烧制青瓷,兼烧少量黑瓷,产品有碗、盘、碟、瓶、罐、壶、炉、杯、灯等,大宗产品是碗、盘、碟。瓷器胎骨密实坚硬,胎色灰或浅灰色,有少量铁黑胎。釉色为青绿、青黄,少数为褐黄或淡青色,胎釉普遍结合紧密,有透明玻璃质感。装饰工艺盛行刻、划缠枝卷草、莲花、牡丹、蕉叶、婴戏等。纹饰多为器内壁刻、划卷草纹,又称萱草纹,其形如缠枝、卷云,有思亲之意。器外壁多划箆梳纹,形如箆梳梳发,也有外刻莲花瓣纹,花纹间偶尔出现婴儿嬉戏其间,手舞足蹈,鲜活生动。印纹主要是在大盘、大碗内底上横印阳文"吉"字铭文,新近又发现"张"字款,应该是窑主的姓氏或窑号。也有部分莲花碗内底凸印莲花、鱼纹纹饰。回场青瓷与龙泉早期产品极为相似,富有"越器"之风。烧结工艺也与早期龙泉窑一脉相承,采用托座叠烧和匣钵叠装,龙窑烧制。据考究龙窑一窑可装置二万件瓷器,七日烧成一窑,每月产量约10万件。北宋时期松溪全县不足万户,人口仅2-3万,青瓷产品主要通过松溪水运至福州港,海运至澎湖列岛中转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闽北陶瓷》述:"台湾海峡之间的澎湖列岛,也是中国古陶瓷海上贸易的转运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岛上考古发掘的福建窑口的青瓷器,数量很多,有刻划花的,印花的和内底涩圈的线环青瓷器,胎釉形制工艺作风颇与闽北的窑口相一致,相当部分属于闽北松溪、浦城、南平等地的产品。""南海的西沙群岛是东南沿海船只前往东南亚的必经航道,1974年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中,也有闽北窑口的刻划卷草箆点纹的青瓷碗,内底模印'吉'字铭文的大盘"。"1977年12月上海市奉贤县的古代海滩中,出土了放置于箩筐内的成捆碗829件。大多数为青瓷素面,一部分为青瓷刻划箆纹或花瓣纹,有的碗内底有垫圈叠烧痕迹。这批瓷器可能是宋代从浙南、闽北一带瓷器产地装运来沪,临时放在海滩上,准备运往外地,后因某种突然事故而埋没的。从工艺特征看,应是松溪窑的产品"。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