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新闻动态 > 福建新闻 > 正文
闵平 | 以文铸魂 和美生辉
2025-07-09 09:39:21 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 王俊杰  

乡村之美,在肌理,更在气韵。

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村的“簪花围”摇曳出渔村风情,武夷山市星村镇朝阳村的祭茶喊山声蕴藏丰收祝愿,南靖县梅林镇官洋村将土楼资源与民俗文化结合入选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让古建变身乡村文化会客厅唤醒耕读记忆……

绘乡村和美之境,不仅要塑形,而且要铸魂,让人的身心在山风海韵间得以安顿——那便是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中最美的一行诗。

(一)

曾几何时,“农村容不下灵魂”的喟叹一度流行,炊烟渐稀的“空心村”不时可见。近几年,乡村成了热门的心灵栖息地和创业新蓝海,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农村创业和居住,体验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开拓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何以有此变化?乡村和美,磁力自生。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乡村的垃圾少了、文娱活动多了、治理能力提升了,民淳俗厚、气正风清,人们便有了安顿身心的空间。

看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三诚”文化涤荡沉疴,从赌风盛行、脏乱不堪的“问题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民“燕归巢”,青年艺术家、大学生“凤来栖”。日前,福建108个村镇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每个村镇都有靠精神文明建设脱胎换骨的故事。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厚植城乡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扎实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方能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实。

这些年,福建通过保护好源自农村的文化遗产,让城乡文明交相呼应、融合互鉴。比如,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入得心;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

乡村之美,正在于乡情不改、村味长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追求的不是“城乡一样”,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那些植根于特定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乡土文化,正是乡村之美的精髓,是村民的精神原乡、都市人的诗和远方。

(二)

随着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城乡精神生活的鸿沟逐步收窄,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不断涌现,但短板仍不可忽视。

看局部,一些乡村陈规陋习难除,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乡风根本性变化、整体性提升。看整体,一些文化场馆沦为摆设,优质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可及性在城乡间仍有差距。

交流是共鸣的基础。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并轨之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在保持城乡文化特质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文化要素平等、双向流通,构建城乡一体、互补共生的文化生态。

让城市优质文化资源、服务、管理直达基层。比如,以县(市、区)为枢纽,整合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开发数字化点单平台,将乡村群众下单的剧目、书籍等送到家门口;进一步推广“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能调动城市资本、技术、服务的专业文化人才驻村,推动更多台湾青年和福建高校毕业生参与乡建乡创工作。

推动乡村特色文化进城,使其融入城市的产业链、消费市场、公共空间、教育体系。比如,设立城乡文化品牌联创中心,搭建乡土文化IP授权平台,力促城市的设计、运营机构与乡村结对,开发高附加值衍生品,规范利益分成;在地铁站、商圈嵌入乡土文化装置;鼓励城市中小学研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当然,乡土文化的存续是交流的前提。这就要求乡村更好地对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更好地对民间艺术、民俗活动、非遗等开展抢救性记录、数字化建档,重点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更好地将耕读传家等福建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精髓融入村规民约、乡村景观、家风家训。

(三)

和美乡村,谁来建设,为谁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和美乡村、繁荣乡土文化,最终目标也是提升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品质,使其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更多机会。“融合”二字,是缩小差距的过程,是城乡互动的过程,也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不断参与的过程。

越参与越获利,越获利越参与。要鼓励村民投身和美乡村建设,避免其因主体意识不强、认知和技能不足、分配机制不合理等原因,丧失对乡村建设的话语权、对乡土文化的解释权、对乡村发展的收益权。

比如,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乡土文化工坊,为村民参与乡土文化挖掘保护、活化利用搭台铺路;探索村民优先就业、非遗技艺入股、民俗展演收入分成等利益分配机制。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人才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精于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乡村服务的乡村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要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让乡村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以县域为“桥”,破城乡二元之壁;以共富为“钥”,解城乡差距之困;以铸魂为“笔”,绘乡村和美之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融合与共进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八闽大地必将焕发文明新气象。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