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闽北松溪人来说,红糟不仅是食材,更是一种家乡的味道。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用红糟腌制的各种“糟菜”,显现的不仅是亲情,更是故乡人记忆深处醉人的乡愁。 红糟,顾名思义,是做红曲米酒剩下的渣滓,即将糯米和红曲浸泡后倒入坛子发酵,长时间静置后筛滤出酒,剩下的渣滓即为红糟。也许大多数人在酿酒时,只注意出酒的情况,对留下的红糟鲜有留意,但红糟的用途还不少,人们常用它来腌制、烹饪食物,便有着独特的美味。在松溪人的习俗中,肉、蛋、笋、青菜等,皆可用红糟浸制,浸制后的这些食物,味道醇香,可口极了。红糟含酒量一般在20%左右,论品质,以隔年陈糟为佳,因为它色泽鲜红、具有浓郁的酒香味。 过去,在春节前后,母亲为了给家中儿女过嘴瘾,会去集市上买来五花肉制作红糟肉,不仅因为红糟肉好吃,更多的时候是经过红糟腌后的肉便于保存。那个时候,农村里一般只有到过年时节才会杀猪,用于祭祀和招待亲友。猪肉买得多了,若不能第一时间吃完,就会变味、变坏。彼时电冰箱又还没普及,于是,把肉类用“糟”,就成了保鲜的一种独有重要手段。“糟”后的肉不易变质变坏,可以保存三至五个月,以至于往往春节已经过去了很久,节前做的食物还时不时出现在餐桌上。时至今日,当我偶尔吃到糟肉时,依然还能想起旧时年的味道。 小时候,看过母亲制作红糟肉,一般是将五花肉洗净后,把肉焯水,煮至七分熟,出锅晾干,再把盐、八角、花椒、辣椒干放入锅中炒香,均匀地涂抹在五花肉上,静置三至五天后,再把红糟涂在肉上,放入陶坛里密封,封存一个月后,就可以食用。食用时,取出糟肉,切成薄片,可以清蒸也可以用来炒青菜。糟肉肥而不腻,糟香四溢,是上好的下饭菜。 我还见过母亲制作“糟蛋”和“糟青菜”,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一个个圆鼓鼓的鸭蛋洗净,晾干后,轻轻地用筷子敲一敲蛋壳,这一步至关重要,以敲击蛋壳出现细小裂缝为宜,重了,怕敲破了蛋,轻了,糟味无法入蛋,故只有把握好敲击的力道,才可以让糟蛋更加入味。这些步骤完成后,将鸭蛋放入充分搅拌了红糟、盐、桂叶、八角等辅料的容器中,整个腌制过程就算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放置鸭蛋时,要确保每一颗蛋都要完全浸泡在红糟里,这样才能确保糟蛋完全入味。糟青菜时,将青菜洗净,晾至半干,放入红糟和盐水,腌制一个月后,捞出烹炒,一道香喷喷的糟菜就可以出锅上桌了。以前,物资匮乏,餐桌上很少出现肉和蛋。如果勤劳的主妇们能让孩子们吃上腌制红糟蛋等,一家人的幸福感肯定能提升不少。 自古以来,在松溪,糟菜就是人们远行的必备菜肴。曾听河东乡一位老人说过,长江村范村自然村位于松溪河岸,在水运发达的年代,也是闽浙边界的水运码头,那里有许多人以船工为主业,常有船工运客或运货到建瓯等地。松溪河正常水位,建瓯行船客运往返需六天,货运往返要八天。航运期间食宿均在船上,菜肴只能自带不易腐烂的预制菜,于是,红糟肉、红糟蛋、红糟笋、笋膜饼、红糟菜干等就成了船工必备的菜肴。 提到笋膜饼,也勾起我许多的回忆。我小时候可喜欢吃母亲巧手制作的笋膜饼了,那种香喷喷的味道,在餐馆里是遇不到的。那时,母亲会在农历三四月时,等待鲜笋大量上市,买来许多笋,笋身制作笋干,笋膜制作笋膜饼。她将笋膜洗净挤干水分,把笋膜切碎放入盆中备用,加入盐、辣椒酱、红酒糟拌匀,最后加入糯米粉拌匀揉成“光饼”状。蒸笼垫上竹叶,把揉好的笋膜饼,依次摆放在竹叶上,锅蒸三十分钟,最后把蒸熟的笋膜饼晒干,自然冷却,密封包装。食用时,把笋膜饼切成薄片,用不粘锅文火慢煎至两面金黄,也可用空气炸锅烹饪,口味咸香酥脆。时至今日,笋膜饼还一直流传在民间,不曾被松溪人所遗忘。 笋的糟味吃法,不只有笋膜饼,还有一种少见的糟笋做法。在松溪县茶平乡高洋村,春笋破土而出的时节,笋冒出地面十公分左右时,村民上山把笋横切开,将红糟和盐填充进笋里,最后用笋尖盖住切口。等待二十天左右,村民把笋从土里挖出带回家中,即可烹饪成一道独具风味的“糟笋”美食,这种酒香渗入笋身内部而成的“糟笋”,色泽泛红,口感微咸,气味清香,吃起来消肥解腻,直到如今,每每想起,还是令人垂涎欲滴。 后来,我便知道糟是一种很独特的、闽北菜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广泛用于各种菜肴中。烧菜用糟有提鲜的作用,可以激活味蕾。我们将新鲜的蔬菜,洗净切成段或块,放入锅中炒熟,再加入“灵魂调味”红糟,只需短短几分钟,一盘美味的蔬菜就大功告成。若烧鱼用糟,可以很好地达到“去腥”的效果,让它别具风味。菜还未端到跟前,浓郁的糟香就已冲到了鼻尖。 据说,几千年来,运用红糟制作的美食扎根松溪,世代相传。红糟的独特风味和多重功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其成为松溪乃至闽北菜中的一大亮点,成为闽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每当母亲从厨房里端出一道道红糟调制的美食时,一抹醉人的家乡味总是“呼之欲出”,总能让我瞬间沉醉在儿时的回忆里,总能牵出我久久挥之不去的缕缕乡愁,愈久弥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