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碗”的文化价值 “八大碗”在松溪传承历史悠久,成为湛卢山下的一道人间美食。松溪的湿润气候养育着“八大碗”菜系里的绝大多数材料、辅料,朴实而不失豪华,简单而又不失高尚,节俭而又不失礼数,“八大碗”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的肌体,也培育着松溪人的优秀品格,在松溪河东西向奔流中,潺潺荡荡着“八大碗”亘绵的旋律。 “八大碗”应用广泛。清未民国初年,“八大碗”在松溪县广为流传后,不论是迎娶红喜,还是丧葬白事;也不论是华屋初成,还是长命寿庆,家家都要摆起“八大碗”以宴酬亲朋邻里。无论是位高者访,还是俗鄙者来,东家为表地主之谊,也要选取“八大碗”中的一道或几道菜来,酌以家酿,觥筹殷情。富贵的官宦之家、豪门大户就可能将燕窝、熊掌等珍贵食材纳人“八大碗”,摆一席饕餮盛宴,让客人品尝珍肴。普通人家则可以下田捉鳅抓鳝,磨几盘豆腐,拼齐整八道菜,也让客人饱享口福山吃海喝一番。 “八大碗”贵贱同尝。不管是在旧时松溪,位尊如衙门里头的老爷,位卑至下里巴人,就是现在的干部群众,若能受请品尝“八大碗”都被至尊至敬。尽管有的食材不同,可对食客而言,饥体与感情的双重享受才是顶顶重要,因而就不在乎吃在何时何处了。虽然贵贱同尝,“八大碗”却是办宴主人的第一标准, 也是受请者的首选衡量。在松溪,只要有可喜可庆的,就要尽可能的办个“八大碗”,如不及“八大碗”这一标准,就成小气之人,小气之家,会被人不齿。 “八大碗”黜奢崇俭。“八大碗”虽然数量上都是八碗菜,但宾主二者的身份、财富、地位的不同,食材选取也不同。清末民国时期,松溪最高级的宴席叫“官席”。此席先前仅只在宴请七品县太爷时必上,所以也就有“官席”之说,后来走出衙门,成为富裕人家婚嫁大庆的必办席,名称却仍沿用“官席”。在官席上,“八大碗”仍为主打,与“八炒”“八点心”一起构成。而大多数的普通家庭遇喜庆大事,同样用上的“八大碗”,只是把传统菜谱的稍作改变,一般是将目鱼、红烧肉、蛏干(虾仁)换为泥鰍、黄蟮、豆腐丸,拼足八道菜,也同样称“八大碗”。即便是家有余富的办个喜宴,也以“八大碗”为适,食材就不可能讲究珍贵而以传统的“五碗三汤”为标准。也许,适度、节俭,才是造成松溪“八大碗”的菜谱不能一致的重要原因吧。(续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