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松溪县志》载:朱熹的父亲朱松韦斋公曾在政和县为官,他的祖父朱森死后葬于护国寺附近的山中。报国寺距松溪的湛卢山有几十里路,朱熹经常前往祭扫,于是就在湛卢山的卢峰建了“吟室”。如今的湛卢书院和文公祠基就是当年朱熹读书和祭扫的遗迹。 《松溪县志》又载:朱熹小时候家里穷,投靠父亲朱松的挚友刘子羽居住崇安,后来搬到建阳考亭,又在松溪湛卢山盖了房子,取名“吟室”。朱熹一生,怀才不遇,弃官讲学,凡名山大川,奇峰胜境,无不登览,其目的并非游山玩水,而是“将以尽天下大观,以蓄见闻,以征著述”,采集民间百态,积累文章素材。而湛卢山又以春秋时期欧冶子湛卢剑所铸之地,而在闽越之间负有盛名,这种人杰地灵之处,也必定对朱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公元1151年春,南宋朝廷为了量才授官,举行诠试。22岁的朱熹,满怀报国热情参加了此次的诠试,被授予左迪功郎官职,委派同安县担任主簿之职。迪功郎,是文官三十七阶中最低的一级,而且所授的主簿一职也只不过是一个虚名,要等到现任同安主簿三年秩满之后,才得以补缺。朱熹早年抱负没有实现,未免感到惆怅。从诠试回来的路上,朱熹特意前往政和县祖父朱森的墓上祭扫,途经松溪湛卢山这座历史名山。 由于朱熹前往同安任职还甚遥远,心情又不舒畅,于是索性在湛卢山的剑峰脚下,建了一座“吟室”,安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在这段失意的日子里,朱熹寓情寄怀于湛卢山,以排遣待职期间的忧闷。朱熹不仅常以诗篇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且还经常沉浸在佛经道书之中,曾写下《登卢峰》、《怀友》、《古意》、《残腊》、《月夜述怀》、《冬雨不止》、《诵经》等诗。 在湛卢山“吟室”里,朱熹还对《周易》的乾坤卦辞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当他研究到“元亨利负”的“元”字时,想起“元”乃是四德之道,而自己一事不成,不敢以“元晦”自称,于是,把自己的字改称为“仲晦”,然而他的学友们仍尊称他为元晦。 ?????朱熹在湛卢山艰难地熬到了绍兴二十三年(1153)元月,才离开湛卢山赶赴同安任职,此时的他已24岁了。100年后,“吟室”由来自将乐的理学家杨缨把持,并进行扩建,改名为“湛卢书院”, 杨缨亲自担任湛卢书院院长。 “吟室”旧址,南倚湛卢山麓,濒于星溪之秀,远近学子接踵而来,使林茂深僻之处成为弦诵之区。原来在“吟室”遗址,有一座石碑,文曰“朱子读书处”。还有一石匾嵌在书院的门顶上,刻着朱熹手笔的“静神养气”四个大字,可惜现在都淹没于荒山之中。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朱熹与湛卢山“吟室”》。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文字整理:冯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