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6日,第一届南平市“南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落幕,松溪范志华作品“湛卢飞景剑”荣获大赛银奖。获得这个消息,笔者再次前往松溪县湛卢宝剑厂拜会湛卢宝剑铸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范志华。 问:能否介绍下此次获得银奖的“湛卢飞景剑”,是一把什么样的剑? 范:湛卢飞景剑,从宝剑的设计、绘图、剑身锻造、剑鞘制作到装具配置,全部由我手工精心打造,经过了上百道工序,从设计图样到镂刻完成,需花费三个月。 整柄剑属于汉代风格,剑护手剑格花纹与麻绳的缠绕是典型的秦风格,剑身用花纹钢折叠锻打,磨出二道凹槽,三分之一处束腰而成,整剑霸气、典雅、庄重。 问:您是什么时候与湛卢宝剑结缘的? 范:我今年59岁,从18岁就跟随铸剑大师杨振条学习打铁和铸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美籍华人写信要购买湛卢宝剑,可湛卢宝剑铸造技艺已失传千年。为了满足大洋彼岸同胞的需求,我和师傅翻阅了大量古代铸剑资料,尝试着用不同材料、锤打办法、淬火方式、磨光技术,不断钻研、摸索。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终于铸造出第一把湛卢宝剑,让湛卢剑在失传千年之后,又重映日月,蜚声海内外。今天,我们松溪湛卢宝剑厂打造春秋、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仿古剑,每一把剑我们都精心铸造。 问:您在铸剑这条路上已走了40多年,最难的是什么? 范:铸剑不仅需要有力气,能抡得起沉重的大锤,还需要过硬的技术,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允许出一点差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付出心血。磨剑似磨心,才能使剑身刚柔并济,能屈能伸,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打造出一把精美至极的剑。 剑是有气节有灵性的,只有心存善念的人,才能造出好剑;只有胸襟坦荡的人,才能与剑为伍。铸剑几乎是我人生的全部,一块块钢铁经历火与锤的锻炼,在我手中跟活的一样,其乐无穷。铸造名剑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使命,铸剑时的每一锤,既是在锤炼这剑,更是在锤炼自己的人性,同时也是在锤炼文化。每一把刀或剑,都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必须用心打造和磨砺。 问: 您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湛卢宝剑铸造技艺? 范:湛卢宝剑经过几十年的研制开发,已生产出湛卢仿古宝剑和用于珍藏、健身、表演等16个系列、150多个品种宝剑,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目前这个行业不好做,因为学徒难招了。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卖豆腐。”打铁是最苦和最累的活。但我们决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随着时间消逝。多年来,我积极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30多个铸剑人才,为传承、弘扬湛卢宝剑文化作出绵薄贡献。同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在城郊水南又新建一座“湛卢宝剑厂”。新厂综合楼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楼内有博物馆,展示历代刀剑等冷兵器和湛卢宝剑整套生产工艺流程。还有体验馆,让游客自己动手敲打、铲、锉宝剑,体验一下生产宝剑的乐趣。这座集旅游、观光、体验多功能的新厂,今年底即可竣工投入使用。(魏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