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魅力松溪> 休闲旅游 > 正文
松溪传统良俗
2016-03-11 16:12:16 来源: 松溪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 江超  

兴学奖学 松溪县历代有尊师重教、献田捐资兴学奖学等风尚。

继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湛卢山筑精舍讲学之后,地方人士先后在湛卢山麓及城关创办湛卢书院,聘请知名学者来县掌教。元、明、清三代,各乡里普遍开办书院与社学。民国时,创

办许多学馆与私塾。民国14~20年(1925~1931),县人陈澄于大同街居所创办国学馆,为地方培养不少国学人才。

历代县内各大姓祠堂都设置“学田”或“书灯田”,奖励考中功名或升入各级学校的本族青年。60年代以后,县内各大队以民办公助方式,集资修建砖木结构的校舍,并划出一片茶山、果园,给学校作为劳动生产基地。80年代后,各行政村,还专门为考上中学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设置奖学金。

八月开路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松溪县农村迎接秋收的传统“开路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各出一名劳力,参加本村修路、修桥、洗井、通渠等义务劳动。由村中上一年有娶妻、生儿、建房等办喜事的人家备午餐招待,称办“开路饭”,菜肴不拘,主人可量力而行。这一习俗,至今仍盛行。

修桥铺路 历代群众把修桥铺路视为“积阴德荫后代”的善举,都乐意赞助。据旧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县内79座古桥、两座浮桥、五处古渡和由县城通往邻省、邻县四境的石砌大路,全是群众捐款建造的。县内规模最大的平政桥,最初为宋代绍兴年间县人李叔安、李自南捐资所建。明代隆庆年间,旧县小町村杨晋惠父子三人不但独资重建平政桥,还在河东建造一座防洪桥卫,受道府的表彰。明洪武年呵,县人范文正捐资建造七座桥,被誉为《七桥居士”。建国后,除国家投资兴建的公路与桥梁外,多数农村都集体投资投工,以民办公助形式兴建简易公路和机耕道。2004年,全县行政村实现了公路硬化“村村通”工程。

营造“风水”林 建国前,许多乡村都有一片古老的杂木林,俗称“风水”林,村里订有乡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每年冬季,全村劳力都要上山开防火道加以保护。

救灾济贫 松溪县历来有积谷救灾扶贫济困的传统。宋、元、明、清各代,县里普遍设义仓、预备仓,积谷防饥。明清两代,还设“举子仓”六处。救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困户。明代正统年间,夙希达、叶贵等人捐谷干石济贫赈灾,皇帝下诏书旌为义民。旧时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富裕人家都要事先准备好钱米施舍乞讨的,有的乡村还留有“乞丐田”收租用于施舍。

爱护耕牛 松溪县农民素有爱护耕牛习尚。小牛出生要喂饭团。四月初八定为牛生日,这一天要让耕牛休息,还要喂糍粿。立冬、冬至、惊蛰都要喂米酒和糍粿,以保护耕牛。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