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的分红大会上,72 岁的畲族阿公领到崭新的分红款,笑得满脸皱纹。这张特殊的 “工资单”,是乡村文旅融合带来的红利凭证。 为唤醒沉睡的乡土资源,县委统战部机关党支部与村两委携手破题,牵头成立招沙甲旅游公司,深入挖掘畲族优秀文化,将民族特色转化为旅游竞争力。创新实行“1234”收益分配机制:将旅游收入中10%注入村部爱心基金,定向帮扶孤寡老人、资助寒门学子;20%作为发展储备金,用于项目升级和人才培养;30%直接发放给村民,让家家户户共享发展红利;40%充实村集体经济,筑牢持续发展根基。 “不仅要让游客来,更要让村民留。”这句话道破了乡村振兴中“输血”与“造血”的深层逻辑——发展乡村旅游绝非简单搞几个景点、赚几笔门票钱,而是要通过产业活力留住人、用文化认同凝聚人。 在松溪县花桥乡招沙甲村的文旅融合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其他乡村也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振兴路径。 渭田镇株林村的溪石斑鱼养殖基地里,县供销社党支部与村支部联建的“产业链党小组”,既解决了鱼苗选育技术瓶颈,又打通销售渠道,15万尾鱼苗成了61户社员的“活存折”。 河东乡长江村240亩曾闲置的荒坡,如今成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苗木基地。松溪国有林场党支部创新“租赁土地+优先用工”模式,投入50余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技术扶贫工作,帮助村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如今,通过技术扶贫的12位村民成为了“苗木专家”,并带动周边2个村发展配套产业,技术红利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 从文旅融合的乡村到技术赋能的田间,松溪县的乡村振兴实践呈现出多元化的路径。这些成果背后,是一套日趋成熟的协同机制。相关部门牵头激活的“机关联乡村”“小支部服务团”“吃茶话事”等载体,让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从“偶尔下乡”变成“常态驻村”,在茶桌前听村民讲难题,在田埂上帮群众算收益,在工地上督项目进度。 截至目前,全县县直机关开展了46 场“吃茶话事”,51场“我为乡村助振兴”宣讲,争取到1200 余万元项目资金,解决了44个民生难题,34个污水处理、水利硬化等民生工程落地生根。 如今的松溪大地,乡村振兴的引擎持续输出动能:干部的脚印印在产业基地的泥土里,党旗飘扬在民生工程的工地上,“我为乡村助振兴”的承诺化作乡村新面貌。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培育,从技术赋能到民生改善,松溪县正以创新引领的“加速度”,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范鑫琳 陈偲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