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来到松溪伍心生态康养社区,穿过明亮宽敞的走廊,还未进门就能听到老人们的欢声笑语,推门而入,老人们正玩着积木、跳棋等益智游戏,时不时聊上几句便开怀大笑。 “我是今年正月入住的,每天活动很多,一点也不无聊,活动室里有很多棋牌给我们玩,我们还有人在后院种起菜呢!”83岁的金珍珠指着楼下后院,立着牌子的小菜地说道。 走近一看,可以看到被围起的菜地被分割成大小相等的方格,种着不少蔬菜,长势喜人。每块菜地前都立着牌子,写着种植者。松溪伍心生态康养社区负责人江益华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们康养社区的老人种的,考虑有些老人身体好,之前生活在农村,我们就想着买些蔬菜种子给他们种着玩。前段时间,他们种的四季豆丰收了,我们食堂就给他们炒成菜,让他们在辛勤的劳作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与价值。” 在康养社区四楼,94岁的老人龚明开在去年康养社区开放没多久的时候就入住了,住过多家养老机构的龚明开对康养社区的服务赞不绝口:“每天卫生都做得干净,你看这地板都是锃亮的!吃得也好,睡得也好,他们也很尊重个人习惯,我的腿不好,他们也很耐心,服务很周到。” 据了解,松溪伍心生态康养社区集合了医疗、康复、护理、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功能,能够为住在这里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护、生活照看、文化娱乐、营养膳食、康复护理等多项助老服务。 松溪伍心生态康养社区同时也是松溪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供养服务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各项服务,让这些特困人员“幸福感”满满。 跟随江益华乘电梯来到康养社区的四楼,身体不便的特困人员黄积有正走出房门,江益华注意到他的衣服扣子没有扣,便为他一边整理衣领一边耐心询问:“夏天的衣服要买几件了,红色可以吗?” “可以。”特困人员黄积有开心地点了点头说道。 “来,拿好,这是您这个月的零花钱,在这个上面按个手印。”在康养社区的公共区域,工作人员林芳正在引导康养社区内7名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领取6月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零花钱。 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零花钱是为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的额外生活费用,主要用于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个人开支。为提升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增强其自主消费能力,体现对特困供养人员关怀,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特别是松溪县境内所有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和供养服务机构,松溪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发布《松溪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关于规范集中供养特困人员零花钱发放管理的通知》。 《通知》进一步规范了集中供养特困人员零花钱发放管理办法,要求松溪县境内所有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所在的供养服务机构,务必将钱交到本人手中,同时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法行为。 “我们要切实维护好特困人员的切身利益,这笔钱必须用在特困人员本人身上。”松溪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明介绍,供养服务机构可以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将零花钱发至本人账户并通知特困人员本人或家属,现金发放必须要本人签字(盖私章)或者按指模认领。 “有些特困人员身体不便,或无法自理的,工作人员会根据他们的需求购买相关物品。我们都会严格做好记录,购买的衣服、毛巾、水果等支出都会附上小票同购买物品拍照留档,做好记录。”江益华说。 “在这里,他们把我们照顾得很好,给我们理发,帮我们买东西,带我们一起做活动,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特困人员蔡荣弟对于在松溪伍心生态康养社区的生活条件十分满意。 近年来,松溪县共建成养老机构10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2个,在南平率先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和乡镇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站9个;建成农村幸福院80个,覆盖率达78.4%,成为全省第一个提前两年完成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60%以上的县(市、区);共建成长者食堂16个,累计开办“银杏乐龄学堂”11个,建成生态养老康复中心、花桥乡“幸福里”养老社区。 下一步,松溪县将按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推动实现养老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 者:陈 颖(闽北日报) 范鑫琳 蔡骏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