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号
当前位置: 松溪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松溪官村“南井”:九百年井栏刻痕里的文明密码
2025-06-24 10:24:08 来源: 松溪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王俊杰  

千年古村藏瑰宝:一口古井的时空坐标

在青山环抱的闽北松溪县旧县乡官村村——这个因宋代官宦世家得名的千年古村,藏着一处跨越九个世纪的文明印记:一口凿刻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的古井。井栏上“不朽之功”的阴刻楷书,虽经岁月风化,却仍如时光的密码,诉说着闽北乡村水利史的不朽。这口位于村的南方而被村民称为“南井”的古井,不仅是松溪县迄今发现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建筑遗存,更是解读宋代基层社会生活的鲜活印记。   

“南井”由井台、井栏、井身构成,整体保存完好。最具文物价值的井栏为整块岩石凿刻而成,呈圆形瓜棱状,均匀分为六棱,外壁经千年打磨形成自然弧面,直径1.3米、高0.6米、厚0.12米。顶部数道深凹的磨痕,是千年来绳索汲水留下的生活印记,仿佛仍能听见古人提桶时井水晃荡的声响。井身深4.2米,由多层石质井圈套接砌成,每层以4块弧光面石井圈紧密拼接,单圈高0.3米,其咬合结构历经九百余年仍坚固稳定。即便在自来水普及的今天,井中水质依旧清澈甘冽,印证着宋代工匠在水利设计上的科学智慧。

官宦世家与古井渊源:一段被史书遗漏的传奇

官村的得名,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李规及其子李扶密不可分。史料记载,李规官至朝议大夫(从四品),其子李扶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64年)中进士,官至苍梧太守(四品),父子俩因清廉有为,遂被朝廷赐名家乡为“官村”。现存的“李规府第”(俗称“官村官厅”)虽经后世修缮,仍保留宋代抬梁式建筑的庄重气韵,与古井形成宋代官宦文化的实物见证。

关于古井的来历,村民中流传着一段佳话:李规在平定战乱后,婉拒了宋徽宗赏赐的金银珠宝。“皇帝问他想要什么,他说家里别无所求,只缺一口石井栏,因全村人都靠那口井喝水。”官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永辉讲述道。然而,这一无私善举却遭小人诬陷,妄称李规“连石井栏都要贪”,致使李家家道中落。这段故事虽未被史志明确记载,却成为古井与官宦文化关联的民间注脚,为文物增添了传奇色彩。

考古发现与文明解码:宋代乡村的“微观标本”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前,“南井”从未见于地方史志。松溪县文保中心主任熊雨亮表示:“井栏上‘崇宁四年’的纪年,为研究宋徽宗朝代闽北乡村的水利建设、社会治理提供了直接物证。”井栏铭文“不朽之功唐陈*造 崇宁四年”中,“唐陈”被推测为造井牵头人姓氏或族群,“不朽之功”则彰显古人对水利工程的敬畏。

从考古学视角看,“南井”的价值远超水利设施本身。熊雨亮分析:“古代往往围绕水井周边形成公共生活空间,逐渐发展为市井发源地,体现了水井在乡村聚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能反映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状态。”井栏顶部的磨凹痕迹,直观印证了宋代官村的人口密集与生活图景;多层石质井圈的套接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在无机械条件下的建筑智慧;清冽甘甜的水质,反映水井在过滤杂质、隔绝地表污水与底部淤泥的精湛工艺;而千年不竭的泉眼,则为研究当地水文变迁提供了地理依据。“这是宋代乡村水利的‘活标本’,更是解读基层社会的微观窗口,沉淀着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文明结晶,承载着乡村烟火的集体记忆。”熊雨亮说道。

古井活水润今朝: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如今,“南井”仍滋养着官村人。村民黄兰云提着木桶从井中汲水,笑着说:“这水一直很清,以前没自来水时全村人都来挑,现在酿酒、洗菜还在用。抽干井水洗井,井底的泉眼很快就满上来,甜着呢!”据她回忆,清晨的井台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邻里洗衣淘米、闲话家常,井水声与谈笑声交织成乡村生活的交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官村以“南井”为抓手,探索“文物+旅游”融合路径,规划打造“宋代乡村文明体验线”,串联“李规府第”,开发古法汲水体验项目,推出井栏纹样文创等产品。官村村党支部书记杨永辉称,文物保护要成为乡村发展“金名片”。与此同时,官村开展“古井记忆”传承行动,老人组建“文化宣讲队”讲述渊源,短视频创作者记录刻字与方言童谣。“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从北宋凿井匠人到今日汲水村民,一眼古井见证了朝代更迭、家族兴衰,更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韧性。当保护与传承的阳光再次照亮井栏刻痕,它不仅是一处文物遗迹的新生,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觉醒。在现代化进程中,这样的“文明坐标”正以井水般的绵长生命力,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蔡廷梦 苏永健)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松溪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松溪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松溪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松溪新闻
    [更多]福建新闻
    [更多]乡镇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