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松溪县河东乡大布福文化村,罗汉寺庄严肃穆,古城墙屹立至今,古码头被修缮保护……处处看见历史的痕迹。 始建于五代十国闽龙启二年,距今已有119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罗汉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部分组成,屋顶上飞檐高耸,斗拱密布,合理的架构、宽敞的空间、流畅的线条、精准的榫卯,无一不在闪耀着前人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眼前的罗汉寺,是已经修缮过。”松溪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熊雨亮带着记者走进罗汉寺内,“我们将原来的包裹保护电线的塑料管换成更耐高温的金属管,烟雾警报和喷淋系统也安装完毕。” 同时,寺内禁止明火,将香炉统一挪至寺门前空旷地带,既尊重了当地村民的民间信仰,也更好地保护了古建筑。 “文物不仅仅是物质的遗留,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传达的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见证了许多历史,守护好文物是文保人的职责所在。”熊雨亮说,大布村内除了这座古寺,还有古码头、奉禁碑、古井、古城墙等文保点。 来到大布民俗文化馆,一座宅门前立着一块碑,它被透明玻璃笼罩,减少风吹日晒带来的磨损。 “这是清乾隆三十年所立的《奉禁碑》,记载了本县正堂知县丁杰给该村的批复。主要内容是严禁砍伐大布村东面樟垅山一带的森林,以保护水源和水利设施。”熊雨亮介绍,“碑中所提到的要村民自觉保护森林和溪河水源的优良传统被写进了村规民约,传扬至今。” 大布村的文物保护点只是松溪文保工作的冰山一角,目前共计118个文保点,超过半数文保点位于偏僻山区或深林之中。这些文保点都需要有人巡查看护,为此,松溪县、乡、村三级联动,每10个文保点位设置一名文物安全巡查养护员,他们多是熟悉当地风土民情、身体强壮的青壮年。 “有了这些养护员的帮助,他们每隔段时间就会去文保点巡查拍照,有异常情况及时拍照反馈,遇到不明情况的村民也能科普文保知识,由点及面,让更多人对文物有保护意识。”熊雨亮说。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仅仅靠某个团队、某个单位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师傅,快停下!这井边不能打水泥!它是咱们村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受法律保护的哦!”近日,溪东乡雷畲村发生了一件“惊险”事件,乡文物巡查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村民老吴正准备给雷畲村下新厝井周边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想一劳永逸解决杂草丛生问题。见此情形,巡查员立即叫停施工,耐心普及相关知识,让村民了解文物保护的意义。 类似情况在各个村落屡见不鲜,于是,松溪文物保护中心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志愿者们经常下乡宣传,发放精心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法律条文变成“家常话”,并结合各地文保实际情况,阐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老物件可不能自收藏”“损坏文物是要负责任的”“我们要保护好身边的文物”……在志愿者们的一次次科普宣传中,村民也对身边的“老物件”重视起来。 “以前只觉得老房子、老物件挺有味道,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法律规定,以后要是发现什么,肯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溪东乡雷畲村村民王大爷听了讲解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沿着红旗桥向东关大桥走去,抚摸过垒砌的石头以及墙上宽厚的古砖。熊雨亮指着砖上依稀可辨的镌刻字迹说道:“你看,上面写着这些砖的生产年份和厂家,现在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城墙进行修复,包括城门洞、水门,都在保护本身的结构上,进行修缮保护,让曾经抵御外敌的城墙成为我们松溪的一处具有历史古韵的景观。” 文物保护不仅是“大工程”,是“身边事”。无论是古物“修旧如旧”、城墙上斑驳痕迹重焕新生,还是碑文内容在村中的世代传承、村民的自发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早已在基层生根发芽。接下来,松溪县将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利用讲习班的形式,把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相结合,借助阵地或者点位,加强创新,提高全社会对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陈 颖(闽北日报)范鑫琳 王德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