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闽北竹乡松溪县溪东乡西洋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山上,笋农们穿梭竹林抢收春笋;山下,加工厂内机器轰鸣,一罐罐清水笋罐头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依托竹笋产业,西洋村正以“山上+山下”联动的模式,铺就一条特色致富路。 清晨,西洋村的竹林笼罩在薄雾中,山上处处可见工人忙碌采摘竹笋的身影。这片广袤的山林是大自然赐予西洋村的“宝藏”,漫山遍野的竹林郁郁葱葱,鲜嫩的竹笋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仿佛在热烈地宣告春天的到来。 此时,乡里的科技特派员也早早来到了山林间,给予农户专业的指导。松溪讲习班成员、科技特派员张朝雄一边仔细查看竹笋的生长情况,一边耐心地向农户讲解挖笋技巧:“大家注意啊,挖笋的时候不能盲目下手,要先观察竹笋的长势,选择那些茎部粗壮、笋尖饱满的竹笋采摘。而且挖的时候,工具要顺着竹笋的根部倾斜插入,这样既能完整地挖出竹笋,又不会伤害到周边的竹子和其他笋芽。” 西洋村盛产的“白肉笋”以色白质嫩、壳薄味甜著称,每年三月份,春笋进入丰产期,吸引周边加工企业争相收购。过去,村民需自行运笋到市场售卖,价格波动大且耗时费力。如今,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模式,合作社统一收购鲜笋,直接对接加工厂,既保障了销路,又提高了收购价。 当山上的竹笋带着泥土的芬芳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山下,位于西洋村的加工厂瞬间热闹起来。走进加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整齐排列,有序运转。新鲜采摘的竹笋被送进清洗区,工人们仔细地将竹笋表面的泥土和杂质冲洗干净,让它们焕然一新。蒸煮区内,热气腾腾,竹笋经过高温蒸煮,释放出浓郁的清香。蒸煮后的竹笋不仅口感更佳,还能延长保存期限。随后,这些处理好的竹笋被迅速装入罐头,密封、杀菌等一系列工序紧密衔接,一气呵成。每一个环节都由工作人员严格把控,确保每一桶清水笋罐头都能保持最佳的品质和口感。 “我们每天的春笋收购量大概50吨,生产清水笋罐头1000多桶,等到高峰期能达到2000多桶,全国各地都有客源,中小等级的笋就出口日本,今年产值预计有700万元。”松溪县西洋果蔬专业合作社生产经理邓宗龙介绍道。 近年来,溪东乡大力发展笋制品精深加工,全乡9家加工企业预计今年产量达4800多吨,产值超4000万元。工厂不仅吸纳本地600多名村民就业,还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运输等环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从山间竹林到现代化车间,西洋村以竹笋为媒,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合作社联动、科技赋能和产业链延伸,昔日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口袋里的“金疙瘩”,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周燕兰 王德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