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始置东平县,属建安郡。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撤东平县改名东平乡。自南北朝至唐均属建安县。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属吴越国龙泉县。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立为松源镇。五代晋开运二年(945年),松源镇属南唐永安军。五代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政权升松源镇为松源县,县治设今旧县乡政府所在地。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迁县治于今址(今松源街道),改名松溪县,属福建道建州。但旧县乡的名称得以保留,成为松溪县的重要乡镇之一。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属东平乡皈伏里,并沿至清末。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东平乡皈伏区,后属大㘵区(后为大布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旧县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镇为乡,属城关区。 1950年7月,属大㘵区。 1956年4月,拆旧县乡置旧县、岩下、六墩、李墩、官村5乡,属大布区。 1958年5月,5乡合并为旧县乡、李墩乡,属大布区;同年10月,改为旧县、李墩2大队,属红旗公社。 1962年8月,升旧县、李墩2大队为旧县、李墩、官村3公社,属城关区。 1966年8月,设旧县公社,辖旧县、岩下、官村、后洋、李墩、六墩、下塅、游墩、东厝、船坑、黄沙11个大队。 1984年10月,撤销旧县公社,改设旧县乡。 旧县乡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地处松溪县中部偏北,东邻渭田镇,南接松源街道,西连祖墩乡,北靠溪东乡。全乡总面积约136.71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5305人。旧县乡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纵横,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是松溪县重要的生态屏障。旧县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竹笋等经济作物。近年来,乡政府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开发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项目。 中峰禅寺 松溪中峰禅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后毁。相传当年乡民聚众猎虎于山中,有禅僧骑虎而出,遂请师修建道场。今寺旁大石尚遗有虎迹,人称伏虎坛。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为松溪最大的寺院,有佛殿、僧舍、客房、斋堂、经堂、方丈室等百余间。禅院沿山而建,布局错落有致,占地约四十余亩。正殿斗拱飞阁重檐,两长廊有佛教画,殿前有荷塘与放生池。大雄宝殿有横匾"觉遍大千"四字,墨迹浑雄,是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县知事李椿龄所立。中峰禅寺后另有山峰,形如金钟,树木翳郁,一峰独秀,溪涧绕山下,流水激石有声。山中有伏虎坛、乌石、达泉、虎溪、石梁、于菟岭六景。民国31年(1942年)日寇窜犯浙东,浙江湘湖师范曾设分校于此达半年之久。“文化大革命”期间禅院建筑多被拆,佛像被毁。1986年,佛教徒集资重建。 久福寺 白马山位于旧县乡境内,山上森林茂密。四周有形似虎、狮、熊、象、龙、马等九个山峰和舍身岩、媒人岩、蜡烛岩、磨米岩、僧帽岩、弥勒岩、老佛洞等奇岩胜景。山上有六福寺(原名白马庵),山顶有清道光六年(1846年)建造的仙阁,可远眺渭田、旧县、花桥、祖墩四乡。白马山中还有一座古庙,叫久福寺,(1369年)扩建重修。现该寺仍为境内著名旅游景点,每当夏秋季节,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 久福寺,俗称“白马庵”,四周风景如画,沿山奇岩怪石,翠竹婆娑,古树参天,山花芳草,馥郁芬芳,隐于深山密林之中,十分幽静,游人四时不断。该寺始建于南宋初(1127年)(元)至正35年(1365年),(明)洪武二年(1639年)重建,(清)康熙九年(1672年)扩建。久福寺山门使用方整石砌成,雄伟壮观,中间直立一块青色花岗石,刻有“蓬莱境”三字,横楣刻有“别有洞天”四字,极其精美,楹联“庙貌重新结福地,佛光普照成洞天”,字体工整劲秀。进山门为砖面空坪,上三级石阶进入正门,上书“白马山久福寺”六字,正厅内左右为走廊,两侧天井中种兰花30多盆,往里为正殿,门上悬大匾“大雄宝殿”四字,左右楹联“庙貌乾坤悠远,威灵古今光照”系楷书,稳健有力。正中三尊佛像,两旁十八罗汉等,神像站立,如人高大,个个面目奇特,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久福寺是当地佛教信众的重要活动场所,每年举办多次法会和庙会,如: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庆祝释迦牟尼佛诞辰。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超度亡灵,祈求平安。神灵护佑四方村民,逢凶化吉,吉祥平安,四方信徒深感灵验,四季进香拜佛,香火十分兴旺。 白马山上古树参天,沿山奇岩怪石,峰峦叠嶂,奇峰异洞13景,包括久福寺、仙阁、仙人梦床、孕猿观月、仙人洞、狮子岩、媒人岩、观音浴盆、清风洞、凤凰洞、磨米岩、观音佛、纱帽岩。仙阁用巨石搭建,工程浩大。站在百丈悬崖可观日出,是松溪县县内与湛卢山齐名的风景名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