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松溪县茶平乡茶平村的主产业。这里家家种茶、户户产茶、人人饮茶,茶文化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近年来,该村将“吃茶”习俗与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全域推行“吃茶话事”,围绕“把茶泡开、把话说开、把心结解开”,推行“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新路,撬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这一举措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吃茶话事”聚民智共绘乡村新蓝图 一张方桌、一壶热茶、几把椅子,村民围坐一堂,在茶香氤氲中畅所欲言。茶平村党总支部书记陈得旺坦言:“茶能让人心静,也能让人抒怀,许多矛盾能在喝茶交流中得到自然化解。” (水渠修建前) 这一机制的实践成效在“茶平村呼林自然村的水渠修建项目”中尤为显著。2024年10月,为解决农田灌溉难题,村里规划修建一条长约180米的水渠,起初,涉及到个别村民的农田征用问题,工程一度搁置。村两委及时邀请涉事村民到“吃茶话事”点共同商议。聊天中,村民情绪激动,陈得旺耐心向村民们解释,“水渠的修建是为了保障大家的生产生活需要,提升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体水平,大家要有长远眼光,以集体为重,支持项目建设。”经过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们最终理解村干部的良苦用心,纷纷表示愿意无偿让出农田。村民吴儒强感慨道:“茶喝透了,理也通了。为村里做事,不能只算自家的小账!”工程得 以如期施工,并于今年1月顺利完工。村民看着修筑好的沟渠,乐上心头,连连称赞,多亏有了“吃茶话事”这一机制,让困扰村民的农田灌溉项目得以及时解决,让农耕生产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水渠修建后) “吃茶话事”机制在这次协调中为5个自然村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难题,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村民现在都有一个口头禅,有事到“吃茶话事”点去说,这句话是对“吃茶话事”工作成效最生动的诠释、最大的肯定。两年来,茶平村累计举办议事会200余场,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破解遗留问题等事项50余件。村民从“怕开会”变为“盼开会”,茶香小院成了凝聚共识的“精神家园”。 “吃茶话事”化纠纷和谐邻里润心田 “远亲不如近邻,可这围墙的事儿,真让我头疼。”茶平村民范某无奈又气愤地说道。时间回溯到今年1月初,本该平静祥和的村子里,却因一堵围墙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范某家隔壁邻居陈某于2023年12月修建自家围墙时,围墙超出范围10几公分,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距离,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范某车辆的正常出行。 村两委实地查看双方房屋、围墙、道路情况后,及时走访群众、与涉事双方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矛盾的前因后果,并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及老支书和双方长辈一起到“吃茶话事”点共同调解。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开导和长辈劝说下,双方不再固执己见,开始理性思考。最终,陈某主动拆除围墙超建部分,让道路得以顺畅通行,这场邻里矛盾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村民交口称赞。 这一案例也是“吃茶话事”点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鲜活教材,成为松溪“法理乡情双线调解法”的典范。村民叶章辉笑着说:“就算有再大的矛盾,一杯茶下肚,大家聊聊心事,倾心交流,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吃茶话事”传文化涵养乡村精气神 如今,“吃茶话事”在茶平村已不仅仅是解决矛盾纠纷和推进项目建设的平台,村里充分利用“吃茶话事”点的人气和影响力,定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村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普法宣传活动是“吃茶话事”点的一项重要活动。今年1月,村里邀请法律专家和司法工作人员来到“吃茶话事”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普及法律知识。他们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婚姻家庭、土地纠纷、财产继承等。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让村民们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法治意识。 为了充分发挥“剑山茶乡讲习班”红色阵地作用,除了普法宣传,还经常组织村两委、党员、邻近村民在“吃茶话事”点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开设“银杏乐龄学堂”、学习收看《榜样9》、举办同心“邻”距离喜乐闹元宵”等主题活动,切实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还开展了各类学习活动6场,惠及村民118人。在这里,村民们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吃茶话事”让茶平村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茶乡新家园。 从“一壶茶”消弭隔阂,到“一条渠”灌溉希望;从“一堵墙”冰释前嫌,到“一条心”共谋发展,茶平村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治理并非刻板的制度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情感联结,每一次举杯都斟满了基层共建共治的智慧与温情。 如今,茶平村的“吃茶话事”模式成效显著,已成为松溪县基层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截至目前,松溪县域内有230余个“吃茶话事”点,覆盖全县112个行政村,确保村民们在“家门口”即可议事。这种以茶为媒、以话为桥的沟通平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更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共同描绘出一幅基层治理的美好蓝图。(李梦凌) |